箭矢激射出去,穿過了立在百步之外的銅環,帶起了一記鈴鐺聲響。

如果視力差的話,很難在百步之外看清楚到底有沒有命中……,又或者說是不是從銅環穿過去,才會有那個鈴鐺的存在。

鈴鐺就是用來判斷到底有沒有命中的道具,箭鏃觸碰到會有聲音,並且鈴鐺也會被射落。

全場的人先是一片鴉雀無聲,有了第一個人讚歎,眾人才像是反應過來那般,發出了一片喝彩之聲。

公子閭從遠處收回目光,一臉驚奇地問道:“中矣?”

鬥懷點頭,帶著難以置信,說道:“古有養叔百步穿楊,今有荀氏瑤百步穿環。如非僥倖,荀氏瑤射藝不輸養叔也。”

很久之前,養由基跟潘黨在射藝上難分高下,兩人決定比試射藝。

當時養由基說要射中遠處柳樹的哪片柳葉,話音剛落就射出箭矢,然後真的命中了那片柳葉,創造了“百步穿楊”這個成語。

或許有人反覆射箭也能命中某個遠處的目標,真正難得的是能夠次次命中以及充滿了輕鬆愜意。

公子閭很不希望本國大豪傑的記錄被打破,對著智瑤說道:“宗子何不復射?”

智瑤“哈哈”一笑,再次張弓搭箭,下一秒將箭矢射了出去,隨後再次聽到一聲鈴鐺響。

“這……”公子閭這一次看得很專注,更為難受的是智瑤射出去的箭矢命中了一百二十步之外的目標。

那可是一百二十步,並且智瑤是使用相同的一張弓。

一步是多少米?以左右腳邁動算是一步,成年人的一步約是一米五左右。

那麼,一百二十步就是現代的一百八十米。

以春秋的工藝,能射一百八十米的弓有,只是絕對不多,一般也就射個百米左右。

當然了,智氏是大家族,哪怕本家族無法制作出精良的弓,難道還不能對外購買嗎?

智瑤使用的是兩石弓,以理論有效射程可達兩百五十米,多遠距離之內能保持準頭則是看個人技術了。

鈴鐺聲響的下一刻,現場爆發出了很響亮的:“彩!!!”

本來對五十步目標很有躍躍欲試慾望的趙毋恤,他臉色有些僵硬地將弓藏在背後,握住箭矢的另一隻手太用力,可惜的是未能將箭桿給用手指的力量折斷。

五十步都沒有必定命中的把握,結果智瑤看似輕鬆地先後命中一百步和一百二十步的目標?

這特麼還射個鬼!

現場的晉國人很激動,個別人甚至開始了手舞足蹈。

公子閭跟斗懷一陣面面相覷。

只是一次命中能夠說是運氣好,第二次連一百二十步的目標都命中,再質疑就會顯得很沒有風度了。

只不過吧?公子閭和鬥懷的臉色變得很難看。

兩箭只是代表智瑤真的有養由基的資質,沒有用敵將的鮮血去證明,不代表智瑤超過了養由基,但是有一點必須承認,也就是智瑤還很年輕,尤其還是智氏的繼承人,肯定有機會證明自己的那一天。

自己國家的某項成就可能被人奪走,能高興得起來就怪了,是不是?

開始有人在試射,他們從五十步的銅環開始嘗試,射多了無法命中五十步的銅環,轉而嘗試二十步的銅環,射的次數多了,蒙也能蒙中一次,一百步的銅環則是他們怎麼嘗試都無法命中。

有點緩過勁來的公子閭有點不死心,再來他是個楚人,對智瑤說道:“宗子能否再射?”

楚人啊?他們看重面子,到了需要的時候也能不顧臉面。

智瑤對次次射中一百五十步的銅環沒有把握,一百步的銅環射十次有至少命中八次的把握。

後面,智瑤又射了一百步的銅環三次,沒有一次丟人,皆是命中。

這一下,在場的人算是智瑤射藝高超的見證者,晉人肯定是會大吹特吹,其餘國家的人被問及也不好意思裝聾作啞,列國必定會先後流傳智瑤射藝不輸養由基的言論。

公子閭心裡已經服氣,知道智瑤缺的只是在戰場上樹立威名,儘管很不希望本國的驍勇戰將成為智瑤樹立威名的墊腳石,心中卻是無比清楚遲早會有那麼一天的。

“本以為晉國如楚國……”向戎心裡極度泛酸。

晉國和楚國先後無法顧及外部之後,鄭國的生存狀況得到了極大的改善。

在鄭國的君臣看來,先後跌倒的晉國和楚國哪怕能爬起來也要花上至少一代人的時間,看來是給料錯了。

晉國在趙鞅的強勢領導下,內亂持續時間看來會比意料中更短。

楚國北上儘管針對的是蠻氏,一戰滅掉蠻氏再次展現出強國的威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