還能是誰呢?只能是在老趙家內部表現得極度優秀的趙毋恤了唄。

趙伯魯自顧自說道:“大人並未選定,所料不差當是毋恤。日後,瑤還需與毋恤多多親近。”

這是世上好大哥了吧?失去了世子的位置,還希望自己的好友兼妹婿帶奪位者一起玩。

智瑤很想問一問趙伯魯怎麼能那麼淡定,尤其還一副誠懇的模樣給趙毋恤找後臺。

“我本難擔重任,卸去重擔一身輕盈。”趙伯魯看上去一點都不覺得可惜,同時也沒有感覺到難堪。

晉國的下一代中,智瑤是唯一證明了自己的人,不止在軍事上有很大的成就,同時也在走內政之路了。

因為一趟攻齊之旅,趙伯魯、魏駒和韓庚都對智瑤比較服氣,小圈子本身就是以智瑤為首,趨勢不變的話,到了他們這一代上臺的時候,依舊會是智瑤帶著他們一塊玩。

所以了,智瑤雖然擠掉了自己的大哥智宵,但智瑤本身是嫡出又證明了自己,其他家族才不會用異樣眼光看待,只會嫉妒智氏出了一名優秀的繼承者。

趙毋恤不一樣,他的能力再強也是庶出,在法統上天然就有所缺失,哪怕有來自趙鞅的支援,趙氏內部的族人都不一定服氣,外部的看待眼光裡肯定缺少不了異樣。

趙伯魯用期待的目光看著智瑤,希望能夠得到一個承諾。

這件事情挺迷的。

算友誼,智瑤只是跟趙伯魯存在友誼。

算親情,即便趙毋恤成為趙氏的世子,打從法理上來講智瑤娶了芬嬴也不算跟趙毋恤太近親。

用一個現代人能夠理解方式來說吧?智瑤可以稱呼趙伯魯為大舅哥,但是很難開口喊小三生的趙毋恤叫小舅子。

當然了,春秋時代有隨嫁制度,媵的孩子也是妻的孩子,但趙氏又開創了一個新局面,用趙毋恤的上臺來證明媵生的孩子也是能接過一個家族大位的。

最終,智瑤還是沒有給趙伯魯什麼正面的回覆,使得趙伯魯心情低落的告辭離去了。

這一別,他倆不知道什麼時候才能再次見面,極可能會是永別。

不是某個誰馬上要死了,純粹是身份上有了很大的區別,接觸的圈子不再一樣。

趙伯魯辭別前講了一些莫名其妙的話,要不是智瑤智商高的話,真聽不出趙伯魯暗示智瑤要小心輔果。

從這裡也能看出趙伯魯不適合作為一名世子,他真的接過趙鞅的棒,一定會是趙氏災難的開始。

在半個月後一次吃晚食的時候,智申提到了趙氏世子出現變更的事情,好像有點是被趙鞅的一番操作給秀到了。

當然,趙毋恤還不是趙氏的世子,只是趙鞅很正式對各個家族發出邀請,需要一眾人去見證趙毋恤的上位儀式。

這個是每一個家族都不能避免的事情,任命世子需要有一個儀式,邀請地位相當的人在場見證,才會顯得名正言順。

智申成為智氏的家族不需要其他家族見證。

智瑤當初成為世子則是有一個很正式的禮儀,有點區別的是當時恰好智躒過世沒有多久,場合很正式和嚴肅,要說排場的話,晉國的“卿”全部在場,中等家族的家主也全在,沒有比這種排場更大的場面了。

智申對趙鞅的邀請似乎存在遲疑,不太確定要不要去見證一個庶子的上位。

“我家都是這樣,不難想象其餘家族了。”智瑤心想。

後面的發展讓趙氏很丟人,魏氏那邊明確告知家主魏侈不會到場,然後韓不信也答覆趙鞅自己不會親自去。他們是用自己的行動展現出對趙氏破壞禮法的不滿。

受到邀請又實力弱小的家族?他們心裡再不願意,有鑑於趙鞅現在是“元戎”的身份,趙氏也不是他們所能拒絕,肯定是不敢拒絕觀禮,只是到時候一定會用臉色來展示態度。

狐氏那邊則是答覆會參加,並且還是家主狐解親自到場。

而狐解也將是受邀眾“卿”之中唯一會到場的人,使得不少人暗自嘲笑胡化的狐氏就是與眾不同。

智氏的家主不到場,有個生病的理由,再有智瑤的出現,很難讓人猜出智氏對趙氏出現了庶子上位到底是什麼態度。

而魏氏和韓氏這邊得知會是智瑤在場,推翻了本來派出家主同代族人出席的決定,換成了魏駒和韓庚到場。

“趙氏此番作為,與殺趙午相當。”魏駒低聲說的是為禮崩樂壞再加上一把力氣。

智瑤跟魏駒、韓庚獨自處了一個圈子,他們代表的是智氏、魏氏和韓氏。

一樣在場的狐解才不會掉份來跟三個二代混到同一個圈子裡面去,其餘受邀的中等貴族很有自知之明一樣不會湊上去。

韓庚聽了稍微皺眉,心想:“可不是嗎?搞到父親一點都不想跟趙氏一起愉快玩耍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