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42章:得寸進尺與寸步不讓(第1/2頁)
章節報錯
原歷史上,楚國有介入晉國的內亂嗎?
智瑤並不知道楚國有沒有介入晉國的內亂,以自己的思維來設想的話,楚國介入晉國內亂絕對是有賺無賠的事業。
稍早之前,晉國與楚國在爭霸,兩個國家先後因為各種事情衰弱下去,以兩國的底子只要能夠緩得過勁來,很快就又能爬起來了。
在那種事實之下,晉國或楚國找到機會給對方使絆子是再正常不過的事情了,有機會而不做點什麼才是真的傻。
“我當然希望趙氏和魏氏能被範氏拖得更久,好讓智氏有足夠的發展時間。可是,楚國介入進來,真的會讓事態的發展失控啊!”智瑤內心裡是有點抓狂的。
從根本意義上來講,智氏是晉國的一員,國家一旦徹底不好了,智氏的下場也不會好到哪裡去。這個就是所謂的“皮之不存,毛將焉附”的道理。
智瑤滿臉認真地對智申說道:“我家參戰,攻範氏可也。”
換句話來講,楚國要由其餘家族去應付,智氏就不參與了。
這樣的話,智氏幫趙氏和魏氏承擔了一部分的壓力,趙氏、魏氏、韓氏和狐氏去跟楚國打生打死,局勢雖然是發生了一些改變,趙氏和魏氏依舊是得不到內政上的發展時間。
智申明顯還有些不太懂。
智瑤只好將話講得更加明白一些,包括其他家族被牽絆住就等於為智氏贏得了多走幾步的機會。
“國中將再大亂?”智申可算將事情整理到自己能懂的程度,只是又問了這麼一句話。
那完全就是廢話了。
晉國自從有卿位家族之後,時不時爆發一場內亂是註定了的趨勢,有些區別的是以往在國際局勢不利時,幾個卿位家族會暫時擱置爭議和矛盾,輪到智瑤可以插手政局之後,智氏不再選擇以大局為重。
智申也是一個有得到教育的人,相關的歷史必須學,以達到一種以史為鑑的效果。
“今時今日,舊史已不可借鑑。如我家留有情面,他家安能回以善意?”智瑤問道。
智申想到了範氏和中行氏的滅亡,更沒有忘記趙鞅之前不支援保留六個卿位,進而聽懂了智瑤的意有所指。
晉國的現狀確確實實已經出現了極大的改變,其中包括國君以及公族已經衰弱得不成樣子,幾個卿位家族一旦想做點什麼,國君和公族根本無力反抗。
“‘元戎’多次反覆,其意使人難明……”智申對趙鞅非常忌憚。
智瑤立刻說道:“唯以自強,生亂得以自保,抑或……”下面的話哪怕是親生父親都不能明說,只能靠意會了。
以智申的智商明顯達不到某種高度,他在乎的是一旦晉國再次爆發內亂,智氏能不能自保,對於智瑤最終想做什麼,好像是沒有想到這一層。
老實說,智瑤不說是怕智申被嚇到,再則智申壓根就藏不住事,要跟其餘幾位“卿”時常發生接觸,還是不知道為妙。
冬季的第一場雪,在智瑤來到“新田”的第七天落了下來。
寒風讓大眾開始貓冬,有些人則是註定得不到消停。
國內的叛亂沒有剷平,先有齊國、鄭國、宋國、衛國和魯國干涉,後面中行寅流亡齊國,士吉射跑去鄭國又號召範氏各城邑必須堅持抵抗到底,搞到楚國都要介入晉國的內亂。
作為“元戎”的趙鞅時不時要召開一場“卿”級別的會議,談的事情其實也就那麼點,重複強調應該精誠合作,再反覆試探各家的誠意,具體要怎麼應對各種事務則是暫時沒有拿出方案。
絕對不是趙鞅沒有成熟的想法,沒有將方案拿出來純粹就是要將各家底線摸清楚,少不得做一些得寸進尺的操作。
“‘元戎’以為我家亦需南下。”智申看上去非常頭疼。
智瑤很清楚幾位“卿”近期在做些什麼,對於趙鞅在反覆試探以及得寸進尺更是一目瞭然。
因為智申無法獨力應對,一些智氏的家臣也就有發揮的機會,裡面更是不能缺少智瑤的參與。
變成了智申是個提線木偶,面對趙鞅的各種詢問以及提出的要求,每每都無法當場給予答覆,一次次都是需要背後智囊團給出應對方案,再去給予趙鞅答覆。
博覽道說道:“南下?主當明言,攻範已是讓步,無有其它。”
智申很苦惱地說道:“趙氏、魏氏應允‘戰區’之事,又言南下之重,我家不可或缺。”
所以,那是趙鞅覺得要互相有往來,趙氏讓一步,智氏也要跟著讓一步?
然而,一開始智氏根本不用參與的吧?明明是在幫趙氏的忙,怎麼變成了是智氏必須承擔的義務了。
沒錯,不管是範氏,還是楚國的北上,乃至於是其他家族或諸侯怎麼樣,近階段智氏完全可以不用參與進去。
這樣一來,趙鞅主動聯絡智氏參與,本身就是一種“奪情”的舉動,智申表示智氏可以參與,弄到趙鞅在得寸進尺了。
從趙鞅的舉動來看,再根據時代的定義,做的事情是要遭到非議的!
講通透了就是智氏願意以國事為重,然後趙鞅覺得智氏很好欺負。
智瑤說道:“大人生病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