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41章:有付出就要有收穫(第1/2頁)
章節報錯
對於智瑤來說,征討東山黑狄只是一次練兵而已。
他不知道的是,僅以這一次用兵的規模就達到了二流諸侯國的極限。
很多的諸侯國未必有超過兩千的戰兵部隊,二流諸侯國能拿出兩個周禮的“軍”都算很牛逼。
兩個周禮的“軍”一共有多少戰兵?連帶戰車兵在內就是合計兩萬五千名戰兵。
智瑤動用了四個晉國編制的“師”,晉國一個“師”的兵力是七千五百名戰兵,四個“師”就是三萬名戰兵了!
而智氏這一次用在東山黑狄的兵力,甚至都快逼近韓氏和狐氏聯合南下的總兵力。
話說,韓氏和狐氏兩家,再加上一些中小貴族,他們也就湊了一個“軍”南下。
智氏動用是個“師”的兵力,花了將近四個月攻克“蓋與”並活捉東山黑狄的大首領以及一幫中小首領,戰事結束的時間點恰好是卡在冬季來臨之前。
“化胡為夏?”智瑤其實不那麼懂得老子的化胡是怎麼回事。
很久之前是怎麼回事誰都說不清楚,輪到姬周成為天下共主以後,是不是諸夏的一員表面上不看血統,看的是關於文化,尤其是禮儀上的認同度。
其實,願意執行諸夏的禮儀,文化的認同肯定就有了,大家都執行相同的禮儀規範,首先也就有了溝通的基礎。
至於說表面上認同施行諸夏禮儀就是諸夏一員,原因是姬姓諸侯還是在會心裡鄙視非姬姓的那些列國。
恰是因為這樣,齊國當初吞併了萊國,還是讓當時的好多國家,包括晉國在內,想管也不是那麼好管,甚至還要為之叫好。
根本原因很直接,齊國好歹是姜太公的後裔之國,不是姬姓諸侯也算是姬周的嫡系諸侯之一,萊國則是東夷體系的國家。
當時也是齊國用飛快的速度將吞併萊國造成既定事實,弄得死活要跟齊國過不去的魯國都不好多說什麼。
一直想要吞併鄅國的魯國足足花了五六十年的時間,才趁著晉國和齊國無法干涉,搞到前兩年(前493年)才完成對鄅國的兼併。
這一次智氏攻擊東山黑狄?別說晉國內部的家族有話說不出來,比如有那閒工夫為什麼不去剷平範氏,又或者南下去跟楚軍較勁,還是去毆打鄭國什麼的之類;其餘得知訊息的列國,他們可能還要派出使者給智氏道賀。
沒辦法呀,諸侯之間開戰,無論是什麼理由都不算正義之戰,打異族在天然上就站在了道義的制高點。
“隨之而來便在此封建罷。”智瑤說的是半路上來投奔的那一批原屬中行氏的人。
至於將土地封給誰,智瑤無法越俎代庖,需要智申來幹這種事情。
以智瑤的安排,智氏的老人肯定會佔其中的七成或以上,留下三成來安撫新投奔過來的人。
屬於東山黑狄的領土,其實也就西北部具有農業價值,山區什麼的哪怕存在礦產,以當前智氏的情況,毛病了才去開發。
沒有修建道路為前提,資源無法得到轉運,任何的發展其實都是在耍流氓!
所以,智瑤想要開發的礦產可以是在山區,但是絕不能太過深入,能不能將出產運輸出來才是前提。
修路?關於這點智瑤當然有規劃,只是沒有將之規劃為短期內必須完成的大工程,各地一年修一些,積少成多將道路貫通,花上二十年的時間都不嫌長。
其實春秋時期對修路什麼的真沒有太清晰的概念,講究的是人走多了自然有路,輪到有修路需要是動輒使用數十萬大兵團成為慣例,出於對後勤物資的運輸保障,才有刻意修路的記載。
智瑤不可能在“蓋與”渡過一個冬季,帶上俘獲的東山黑狄大小首領,同時也帶走新軍和其餘的部隊。
他們走了,要是東山黑狄前來反撲怎麼辦?剛才已經提到“封建”兩個字了。
所謂的“封建”就是上對下的一種賜予,得到封地的人在天上有有守土並且建設的使命,能夠進行求助,但更多的是依靠自己。
哪怕是東山黑狄有反撲,留在當地的貴族能做的就是自己抵抗,堅持不住了再進行彙報,後面主家會派來軍隊,同時也代表貴族失去封地要捲鋪蓋走人了。
周王室一開始的“封建”就是這麼回事,分封了三千多諸侯,一般就是給個名義,諸侯能不能佔下某塊地依靠自己的本事,有一大半被異族給滅了,存活下來才有資格繼續作為諸侯。
正式有那種“封建”才有了諸夏體系列國當今的地盤,固然有很多諸侯身死族滅,然而諸夏一系的生存空間也得到了極大的擴張。
在半途,得到召喚的智瑤讓新軍返回“邯鄲”,自己則是帶著其餘的部隊前往“新田”。
三個得著徵召的“師”,他們之所以前往“新田”的原因是完成了今年的納賦任務,沒有抵達“新田”之前就會解散大半,回到“新田”因為不是國戰並不需要走“棘門”的程式,得到解散命令各歸各家就是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