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百零六章 儒家思想的真正精髓(第1/3頁)
章節報錯
濟南泉城,秦朗這具身子並非第一次來。但秦朗本人卻又真的的的確確第一次到泉城,第一次見到天下聞名的趵突泉,第一次見到大明湖。
這句話似很難理解,卻又很好理解。
就是說原版的秦朗是來過泉城的,而穿越版的秦朗是沒有來過泉城的,包括他上輩子時候。
就是這大明湖畔沒有夏雨荷的。
泉城當地殘存計程車紳之流奉上的妙齡女子, 被他很直接的拒絕了。
沒必要。
秦朗他現在用不著去跟這種成分的女子搭上關係。
他又不是賣身的?
只多在把孔家給搞定之後,納一個孔氏女進後宅,就足可以“安撫”人心了。
——至少能讓人感覺的到秦朗針對的只是一孔氏,而不是要對整個儒家趕盡殺絕。
兩千年的流傳,儒家早已經成為了華夏文明的載體,也早就將兵家、墨家、發家、縱橫家等等學派吸納歸結於一身。
或者說是那些個學派中人在走投無路的情況下,只能搖身一變披上了儒家的外衣。
但是兩千年的時光流逝, 那儒家的外衣早就變成了他們真正的外衣,彼此間你中有我我中有你,那裡分得清楚啊。
誰敢說徐霞客不是儒家門徒,人家也是考過科舉的,只是沒考中而已。
還有戚繼光不是儒將嗎?
人家可是標準的家貧好讀書,經史通大義。
還有徐光啟、宋應星這兩位,誰敢說人家不是儒家學子?
也就徐光啟早死了,宋應星則遠在廣州當知府,不然秦朗早就三顧茅廬了。
所以,秦朗要改變官職革新科舉,卻從沒說要一棍子把儒學打死。
儒學、儒家和儒教,這三個概念可要分清。儒學作為一種學說,儒家作為一個階層,儒教作為一種信仰,哪個需要改革,哪個需要大換血,哪個需要摒棄, 心裡必須有譜才行。
穿越明末也好幾年時間了, 秦朗歷經了許多事, 思想上早就不是穿越之初時候了。
這幾年裡他既做著自己的事情,也在研究或者說是接受者明末時期的影響。
如今的理學,如今的世道,如今的權勢,給他了一種全新的看待問題的思維角度。
穿越之初時他對儒家的感觀就不去說了,只說現在。秦朗他就有種感覺——儒家思想的真正精髓不在於其治國方面的理論學說,而在於它的整體社會倫理思想。
那是一種從國家統治階級的高度期望出發,將社會各個階層的人在現實生活中的種種行為舉止想法以一種最通俗最廣泛的‘語言’——社會道德意識——規範起來,就是去控制人的思想。
比如三綱五常,比如天地君師親……
讓不同階層的人都成為一種社會道德思想的奴隸,所以農民會‘天生’的對地主點頭哈腰,小老百姓會天生的對當官的畏懼,繼而就更害怕皇權了。
人的腦子裡會‘先天’的生成忠君愛國的正確理論觀念,不管你在實際操作中是什麼樣兒的。但你至少知道忠君愛國是對的。
就跟人下意識的就懂得尊老愛幼是對的,懂得殺人償命欠債還錢等等。
如此,當統治者有了這種大殺器——社會道德意識,從而廣泛普遍的影響到了千千萬萬社會上的各個階層之人,在治下百姓子民心中打下了最堅實的群中基礎,那皇帝老兒的統治權柄還能不牢固不穩固嗎?對國家社會的治理還能不理想嗎?
這實際上都已不是一個國家存在的基礎了,而是一個民族一個文明存在的基礎。
千百年歲月裡,這套東西就像是基因遺傳, 早早深深的刻入人的骨髓裡了。
無論是古代的道德觀念,還是新時代提倡的傳統美德,那都能找到大量相一致的東西。
這些就是一個民族的優秀品質、一個民族的優良精神、一個民族的氣節血腥、一個民族的情感和良好習慣的總和。它標誌著中華民族的“形”與“魂”。
這還真就是生而為人的‘真善美’。
所以,秦朗真沒準備把儒學一棍子打死,而只想對其進行一次大手術,把之前的老一套改成他更加熟悉的‘傳統美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