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然,這是一個大工程,是他最終的理想目標,是需要一步步去實現,一步步去行動的,不能操之過急。

秦朗從臨清轉到泉城,本身就也說明了一個問題,那就是臨清,以及整個西線,穩了。

之前被清軍一把火燒了個精光的臨清城,現如今已經是一座標準的軍事化城市了。

城外套著幾個小號的簡易稜堡,然後是一道護城壕套著一道護城壕,護城壕與護城壕之間就排布著密密麻麻的碉堡。

但是與清軍的土木結構碉堡不同,秦朗這的碉堡可是標準的混凝土結構。

當然,那麼多碉堡不可能全是混凝土的,還是有大量的土木結構的。

只是這些個土木結構的碉堡都是些小堡,甚至是半地下式結構。

這種只露出一個頂子的小堡壘,說真的,你就是把大炮拉到百十米外,那都難打的中。

如是坑道暗堡再配上混凝土碉堡,以及外頭圍的一圈圈護城壕,清軍想要真拿下臨清,他們要填進來多少人啊?

這地兒那就是一個不會陷落的“炮塔”。黑洞洞的大炮炮口北指北直隸,南護齊魯運河,只要臨清這裡安穩了,清軍很難在從西線殺入齊魯。

別說清軍從半截腰裡殺過齊魯運河,真當臨清的戰略位置是擺設啊?

清軍一旦大舉在西線集結,臨清的人馬可就能透過衛河俯瞰整個大名府,而且清軍攏共多少兵力啊?他們也不富裕的。

想要在不觸動其他方面的情況下,抽調大量兵力集結於齊魯運河的中下游,怎麼可能?

何況齊魯運河東側除了大名府就是歸德府,歸德府正對著濟寧,邊上還有徐州幫襯。

呵呵,清軍要是真敢集結大量的兵馬在歸德府,對著齊魯運河的中南部下手,那臨清的兵馬就敢強攻德州城,或者是殺向大名府。

到時候往南過河黃河就是開封,往北過了滄州就是津門。

圍魏救趙的法子在軍事中可是最簡單也往往是最有效的一招呢。

而就在秦朗來到濟南落腳的時候,沈應明的重炮旅也終於趕到了利津。

對於利津這場仗,安義飛早就準備好了招數,那就是用重火力去洗地。先用重炮把城外的堡壘胸牆給敲掉,然後火箭彈覆蓋所有,從壕溝到地面通通不放過,這樣來上一遍後再士兵上前掃蕩,如此豈有拿不下利津的道理?

至於說為什麼之前不用這一招?

還不是因為利津到入海口的這大幾十里路實在太艱難了嗎?

清軍最初的防禦之地可不是利津,而是利津以東更靠著海的鐵門關。

這鐵門關究竟始建於何年何月現在很難考證。反正利津當地是有一種說法:先有鐵門關,後有利津城。

最早啊,在金初的時候,也就是兩宋交際時候,此地瀕臨大海,有一自然海溝,大小船隻都能在此靠岸。而渤海灘產鹽啊,當時這兒鹽業甚發達。外地的商船、漁船不時在此停泊,稅賦大增,而金人亦是為了海防之安全,為扼海濱之要,便在此修築了土城,方圓約五里的城牆由土坯壘成。東、西、南、北各有一個大城門,密密麻麻的鐵環、鐵釘幾乎佈滿了整個城門,故人稱鐵門。同時這裡又為海關,這就是鐵門關一名的由來了。

時光流逝,從金初到明末,鐵門關數百年來繁華依舊,尤其到了明中業,永阜場、豐國場都是有名的大鹽場,外運要地鐵門關便就成了繁華的水旱碼頭,每年都有數百艘船隻來往於此。日本、朝鮮及其他一些國家的商船也開始到鐵門關。所以此刻的鐵門關土城雖早已殘破,但居民卻猛增至數千戶,成為了齊魯沿海一大盛地。

不過在繁華的盛景伴隨著清軍的來到也早就不復存在,可戰略目光不俗的譚泰卻很清楚鐵門關的要害,之前津門一戰已經可以明確的表露出大江大河入海口的重要性。

是以,譚泰徵集了不少丁壯,重新修築起了一座鐵門關。而這座鐵門關雖然沒有真的變成一堵鐵門把安義飛阻擋在外,卻給清軍的利津防禦贏得了極大的時間。

在鐵門關失守前夕,清軍就挖開了大清河河堤,使得利津城池以東大幾十裡地的範疇裡,險些變成了一片汪洋。

然後鑿沉船隻堵賽河道之類的,就都是小打小鬧了。

在中部戰場的兵力大舉殺到青州戰場之前,安義飛真有些拿利津沒辦法。

利津城池以東的河道是已經被安義飛給清理了,但是利津附近的河道他卻沒辦法清理啊。

清軍不是睜眼瞎,會看著他行動而無動於衷。

那無論是從上游飄下的火船,還是從上游飄下的水底鳴雷——這可是一種觸發式漂雷,都給安義飛造成了極大的困擾。更別說清軍還會划著小船悄悄的跑來放火箭……

所以安義飛這段日子對利津附近的水道清理工作進度十分不理想。

然後又因為大清河河水‘氾濫’的原因,周遭地面淤泥積深,不說三尺厚吧,一些地方兩尺也是有的,安義飛手下也有不少重炮,卻根本就運送不到利津城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