且有明一朝二百多年裡,其製鹽技術在中前期明明是大步向前邁進,曬鹽法逐漸完善,但一直到明末時候,這種更加優秀和先進的製鹽技術,始終沒能在兩淮鹽場普及開來。

究其原因千奇百怪,但最終的目的卻是一致的,就是抵制曬鹽法。

可惜,那些千奇百怪的理由都是基於大明舊有的那一套遊戲規則,秦朗這邊卻是一套全新的遊戲規則。

從一開始搞鹽場,秦朗的眼光就盯向了曬鹽法,還不惜耗費大量的水泥去做事,而要知道當時的水泥產量可遠沒有現如今的眾多。

何況就是現在的水泥產量那也依舊不夠用的呢。

不管怎麼說吧,秦朗手下的鹽場,一直都在使用著大明最為先進的曬鹽技術,非但所產食鹽的質量好,產量也遠遠超過了舊法。

然後隨著秦朗控制區域的一步步增加,鹽場鹽田也一步步走出了鬱洲山島,擴充套件到了海州來,再繼續一點點的蠶食明朝在黃淮以北幾個鹽場的存在。到現在就徹底的一統黃淮之北的海濱地區,從海州到雲梯關,全都是秦朗手下的鹽田,全都是秦朗鹽場的鹽工。

而那些從黃淮以南逃來的灶戶和私鹽僚子裡的流民,可全都是有一定鹽業從業經驗的熟練工,用他們所得的效益,比從流民中招募生手來當鹽工高的多了。

現在,秦朗手下的食鹽不但覆蓋了海州和齊魯,還北上燕京,南下胡建。那韃子從海州購買食鹽是無奈之舉,一如糧食貿易;可鄭家人都喜歡從秦朗鹽場購買食鹽,那就是真喜歡了。

鹽場的不斷擴增需要大量的鹽業工人,各產業工廠的不斷擴建也需要大量的產業工人,還有海上的捕魚業更需要大量的人手……

但如此快的讓海州的人口從十萬級別暴增到現在的近四十萬,那也依舊是一個奇蹟。

……

清軍全速抵到河東岸後,第二天上午,大隊的清軍騎兵就開始對宿遷展開了全面偵查,然後發現秦朗軍果然不止在一處設立了防禦工事,他們似乎打算沿著大道進行節節抵抗。

同時還在兩側的村落和小道上設立一些野外工事,護衛著左右。

在發現清軍探騎後,守軍也開始了一些反制措施,可惜騎兵不足,讓他們的那些動作根本就起不了多少作用!

中午,接近十二點,清軍的先鋒部隊,劉良左部全軍進入了宿遷。

劉良左現在的心情是很操蛋的。

他已經找到了後路了,可惜金陵那邊的朱皇帝也希望他能給海州地區以重創。

在儘可能的保持自身實力的情況下,給海州一重創。

這不是自相矛盾嗎?

不過劉良左也能從這一點看出來,金陵方面的朱皇帝對自家的那個大女婿是多麼的戒備。

但是他真的很覺得搞笑啊。

想要不損失實力的情況下給海州一重創,這怎麼可能呢。

真以為韃子是好人,能把他手下的綠旗兵撤下去當後備,自己頭鐵的去頂著槍子炮彈送死?

劉良左覺得金陵那邊的命令太扯了,自己還是以儲存實力為上,畢竟這年頭,你手裡只要有實力你就能活的很滋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