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十八章 好!好!好!(第1/2頁)
章節報錯
這位莊安石,銜頭是“兩浙路市舶務幹當公事”,“幹當”即北宋的“勾當”,南宋為避高宗的諱,改“勾當”為“幹當”,這是“提舉兩浙路市舶務”(“兩浙路市舶務”的主官)的僚佐官,算是個高階辦事員罷。
“市舶務”即“市舶司”,主管進出口貿易,但“務”比“司”低一級,南宋前期,兩浙路於臨安、福建路於泉州、廣南東路於廣州,各設市舶司,通稱“三路市舶司”或“三路市舶”,其中以廣南東路市舶司最為重要,多年來巋然不動,兩浙、福建市舶的級別,則高低不定,目下,兩浙路的市舶,就是個“務”。
市舶務的中層管理人員之外,莊安石還另有一身份:船舶設計師。他的第二職業,就是替各個官船坊、私船坊設計、督造船隻。
有人將莊安石介紹給了史嵩之,史嵩之又將之轉介給了吳浩。
中國的進出口貿易,至南宋達於極盛,對外貿易的發達,催生了造船業的發達,不誇張的說,彼時,南宋的造船業,算是獨步全球。
南宋的海船,大者五千料(石,可載五六百人;中等二千料至一千料,亦可載二三百人。
五千料(石),重三百噸,這個排水量,是上一章提到的波斯、希臘的三列槳船的六、七倍。
這個級別的海船,有桅杆十二根,可為數百乘員積一年糧,船上,還可以養豬、釀酒,一直遠航至大食國。
莊安石給吳浩的建議是:新造一大船,費時至少一年,似乎緩不濟急,最現實的方案,就是拿這種五千料的大海船,進行改裝,估計一船可運馬一百二十至一百五十匹左右。
很不錯了,兩條船走一趟,就是二三百匹馬,目下,老子馬軍的員額,亦不過三百而已。
宋人在建造結構複雜、或有新設計加入的船舶時,都要先製作模型,後依比例放大、施工(單憑這一點,就吊打全球了——直到十四世紀,歐洲才出現類似簡單的船圖),雖然是改裝,莊安石還是非常嚴謹的先行製作了模型,請吳浩過目。
這是一艘尖頭、尖底、方尾的船,尖頭可破浪,尖底則吃水深、船身穩;同時,船身兩側,還裝置了“觸龍骨”,可增加船體的平衡能力,減少船身的搖晃。
最重要的改造有兩處:
其一,船艙分上下兩層。
上層——即甲板之下、吃水線之上為一大艙,用來養馬,圍欄、通路,一應俱全。
本來,一般的船體結構,極少通前徹後為一大艙的,做此改造,是為了通風——此事關馬匹健康之最重要因素也;艙板和甲板之間的支撐,關節之處,都特別加固。
下層——吃水線以下,則分隔成多個小艙,草料、食水乃至乘員,都在這一層,都做成水密艙,板縫之間,用麻絲、行茹、桐油灰膩密,這樣,即便船體破裂,一二船艙進水,也不會累及其餘。
其二,方正的船尾處,“馬艙”的艙壁上,開了一個丈許見方的“艙門”,泊岸之後,略高於地面,搭上特製的、裝置了圍欄的跳板,馬匹就可以“用走的”出入船艙了。
行船之時,這個特殊的艙門便砌上門板,封閉起來。
吳浩不能再滿意了,“好!好!好!”
*
方案有了,模型有了,下一步,得找到可以拿來改造的大海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