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有了,馬呢?

從京津、河北地區向江、淮地區大規模海運馬匹,確實算異想天開,各位讀者老爺只要看看地圖就明白了:直線距離已經夠長的了,關鍵是中間還有個山東半島橫空出世,狠狠的斜插了一槓子,此時代,長途海運,只能靠海岸線行船,整個海途,算下來,怕不由二三千里之遙?

馬匹不比豬、羊,是很嬌脆的動物,易受驚、易暈船、易染病,吃得多、喝得多、拉的多,這一路上……嘿嘿。

二三千里的路,不可能一直在海上漂著,沿途還需要幾個靠譜的補給點,這幾個補給點在哪裡,目下還不曉得。

不過,山東到底算忠義軍的勢力範圍,這方面,季先、蕭近山總有些故舊人情在,總有法子可想的。

最大的挑戰,還是海運本身。

難歸難,海運馬匹,卻並非自吳浩始。

古代的中國,正經大陸國家,除了少數特殊情形,少有人幹海運馬匹的事情,但古代的歐洲,海運馬匹,其實家常便飯。

希波戰爭時期,希臘人重步兵、輕騎兵,雅典身為頭號城邦,騎兵堪堪過千,普通城邦,騎兵不過百來號人馬,因此,並沒有多少海運馬匹的需求;但波斯人重視騎兵,戰爭中攏共投入了三百多艘馬匹運輸艦,每艘一次可運載戰馬三十匹,也即是說,波斯人攏共海運了萬來匹戰馬。

各位讀者老爺可以看看地圖:從小亞細亞到伯羅奔尼撒半島,橫渡整個愛琴海,不大容易呢。

到了雅典海外擴張時期,希臘人也有了海運馬匹的需求了,陸戰、海戰全掛子本事的小西蒙,照貓畫虎,復刻了波斯人的馬匹運輸艦,試圖以彼之道、還施彼身,從波斯人手中奪取埃及等地。

從希臘到埃及,要從北到南橫渡整個地中海,難度較橫渡愛琴海,上了一個高高的臺階。

到了伯羅奔尼撒戰爭時期,雅典對西西里島的敘拉古人用兵,覺得將馬匹運過整個愛奧尼亞海實在太特麼囉嗦了,只派了一艘馬匹運輸艦,運了三十匹戰馬過去。

結果,雅典人到達西西里後,發現自己的征服物件居然擁有一千六百名騎兵,自己那三十匹馬,只能拿來做偵察兵,根本上不得正經的戰場。

沒有正經的騎兵,這個仗,沒法子打,現從雅典運已趕不及,只能臨急臨忙的向僕從國攤派了四百五十名名騎兵、六百五十匹戰馬。

到了中世紀,維京人南下英國、法國,沒有專門的馬匹運輸艦,戰馬,都是隨船的。

征服者威廉遠赴英國,騎兵兩千左右,考慮到備用馬匹的問題,其戰馬總數,應該將近三千匹。不曉得威廉有沒有專門的馬匹運輸艦,反正,他找了七百多隻船,才連人帶馬的盡數運過了英吉利海峽。

再往後,荷蘭人經營臺灣,騎的是荷蘭本土的大洋馬,看看地圖,將馬匹自荷蘭運到臺灣,在前蒸汽機時代,那真叫千辛萬苦啊。

還不止——荷蘭人甚至將大洋馬運進了北京,獻於清朝皇帝陛下御前。

事實上,就便是中國,也不是沒幹過海運馬匹的事情,漢武帝徵朝鮮,唐高宗徵高麗,蒙元徵日本,鄭和下西洋,不都跨海運送了大批的馬匹嗎?

囉嗦了這樣一大篇兒,是替吳浩打氣:別人行,你也行,乾爸爹!

行不行,最關鍵點,在吳浩能不能設計、製造或改造出一種專門的馬匹運輸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