詔書頒下:殿前司神武軍移屯盱眙軍,同統制吳浩,晉統制,授武翼郎。

之前,稱呼吳浩這位“同統制”,若帶上姓氏的話,一般都會喊他“吳統制”,這是呼“某副總”為“某總”的套路,現在,才真正成了如假包換的“吳統制”。

“統制”是差遣,即具體職掌;“武翼郎”是官階(全稱為“寄祿官階),代表級別,以及薪俸水平。

南宋的武官階多達六十級,“武翼郎”是第四十二級,從七品。

官品這樣物什,一個朝代有一個朝代的制度,不好縱向比較,做個橫向比較罷:

南宋時期,地方上,縣令,從八品;朝廷中,改左、右拾遺而來的左、右正言,掌規諫,從七品。雖然兩宋重文輕武,但也可以看出“武翼郎”大致在一個什麼樣的位置上了。

要說明的是,兩宋官制,重官階,不重官品,單看官品,很多時候,看不出高下來,這是因為,同一官品,可涵括多級官階,其中最多者,竟一品而涵括多達二十級的官階!

“最多”的這一品,正正是武官階中的從七品:

其中,最高一級的“正侍郎”,第二十三級;最低一級的“武翼郎”——即吳統制的官階啦,如前所述,第四十二級。

莫以為吳統制被擺在了從七品最低一級就是不被重視,事實上,剛剛好相反。

照理,以吳浩的資歷、功勞——欸,根本就沒資歷嘛!至於功勞,擺在檯面上的,不過二者:其一,做了春秋坊一案中的線人;其二,趕跑了“三二流竄作案的小賊”,即是說,論功勞、資歷,授個相當於兩班殿直的“成忠郎”“保義郎”,也不能算委屈他罷?

“成忠郎”第四十九級,“保義郎”第五十級,都是正九品。

現在可好,一竿子杵進從七品裡頭去了!哼,真正是“朝中有人好當官”呢!

這也是為什麼要授吳浩以從七品中最低一級的武翼郎——既有了從七品的堂皇,又不至於過於被人指斥。

不過,議論只在檯面下,檯面上,即便言路,也是“識大體”的:

欸,現在可是把人家自膏腴繁庶之地往最危險、最辛苦的最前線調啊,不格外給些好處,誰幹?

神武軍的人事中,另有一項,也頗引有心人的矚目:

原山陰縣主簿展淵,“勾管神武軍機宜文字”,授修職郎。

“勾管”即“主管”,也即是說,這個展淵,算是神武軍的首席幕僚官了。

南宋的文官階,分三十七級,縣主簿的官階,是最低一級的“迪功郎”;“修職郎”高一級,第三十六級,一般情形下,是試銜知縣的寄祿官階。

“有心人”想不明白的是:山陰縣,那可是富的流油的地方啊,這個展淵,吃錯了什麼藥,好好兒的縣主簿不做,非跑到前線去做個幕僚?難道,就為了長那一級工資?

*

神武軍北上,過江(長江)之前,走的全是水路,而且,全是運河。

紹興至臨安,臨安至嘉興,嘉興至平江,平江至丹陽,丹陽至鎮江,如果你願意,可以一路不下船。

水路的運力,實非陸路可比,運河的安全平穩,又非普通河流可比,之前,吳浩在紹興和臨安之間往返,不過只走了其中的一小段,現在,不由大發感慨:

南宋的基建,是真特麼牛啊!

如此經濟實力,就是轉化不成軍力,也真特麼豈有此理了!

神武軍於鎮江金山過江。

過江之後,若目的地是楚州的話,還可以繼續走運河——運河過揚州後,自南而北,依次串起高郵、寶應、山陽,以楚州之南渡門為最終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