吳浩的奏章,底稿雖然早就流傳於外,但奏章本章,卻遲遲沒有下發,人們都幾乎以為上頭要將之“留中”了。但吳奏終於還是發了下來,詔書似乎沒有表明什麼傾向性,只寥寥數語, 大致意思:此議是否合適,詔太常寺“廣諮博詢,期於允當”。

理學一派已憋了好一陣子,當下立即發聲。

光祿丞宣安上書,中心思想:諡岳飛以“穆”,合適的很!

宣安說,以“穆”字為不美,這是誤讀,“穆”字若不美,周穆王、秦穆公又該置於何地呢?這兩位,可都是一代明主啊!此其一。

其二,中情見貌曰穆,臣浩大約就是因為這個,才以“穆”為不美?可是,“中情見貌”,難道不是對岳飛之的評?岳飛這個人,小不如意,就給上司甩臉子,甚至撂挑子,甚至——連高宗皇帝的面子都不給!這不是“中情見貌”,啥是“中情見貌”?

諡法,是要如實反應一個人的行為、性情、品質,“美諡”不是“虛美”!UNDERSTAND?

說的頭頭是道,順便還將岳飛損了一把。

事實上,對上司(包括皇帝)“甩臉子、撂挑子”的事情,岳飛確實也幹過, 還不止一次。

但立即就有人上書反駁。

上書人叫做張湜,是個太學生。

張湜說,首先,周穆王的“穆”,是“生號”,不是“諡號”——也即是說,是人家在位時的王號,跟今天的榮王、寧王是一樣的。

周穆王時代,周朝天子,是沒有諡號的;周孝王之後,周朝天子,才開始有諡號,UNDERSTAND?

其次,周朝的時候(包括春秋、戰國),“穆”字確實是美諡,但兩千年下來,時移世易,在諡法中,“穆”字的地位愈來愈低,這是不爭的事實, 臣安是真不懂呢?還是揣著明白裝糊塗呢?

再次, 岳飛確實是個“中情見貌”的人,然而,這難道是他的缺點?執正不阿,遇到不平之事,以去就爭,難道不是大臣正色立朝的基本要求?而且,岳飛的“中情見貌”,只對上,不對下,“中情見貌”,其實是岳飛的大優點!

但世人(包括宣安在內)早已預設,“中情見貌”就不算缺點,但也肯定不算優點,因此,以“穆”諡岳飛,實在是刻意拉低對岳飛的整體評價,怎能算是“的評”?

第一個站出來支援吳浩、批駁理學的,竟是個太學生,很出乎吳浩的意料——這個張湜,不是他事先安排好的人。

吳浩原本以為,理學一派既主持文化、教育機構,這些地方,應該是他們的一統天下才對。

其實大不然。

宋代是個思想活躍、學術發達的時代,理學雖為第一大學派,但迄今為止,還遠遠談不上一統天下,其他的學派,譬如心學,譬如提倡“各務其實”的永康學派等,都有很大的影響力。

張湜,就屬於永康一派。

還有,王安石變法,對教育機構進行了大刀闊斧的改革,他的影響力,深植於太學等高等學府中,迄今不散。

太學這種地方,百家爭鳴,“吾愛吾師,吾更愛真理”的人,不在少數。

宣安看到張湜的上書,氣壞了,倒不是說被一個小輩剃了眉毛——太學生是個很特殊的群體,輿論場中的地位很高,有同官員們往來辯駁的資格;而是——你說我不曉得周穆王之“穆”是“生號”,這不是汙衊嗎?你哪隻眼睛看到我的奏章裡說“穆”是周穆王的諡號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