吳浩略有點尷尬,鹽的收購價、零售價,他都不曉得,但可以想象的是,官鹽進、出價格如此懸殊,理所當然給了私鹽氾濫巨大的空間。

事實也確實如此。

“早年的時候,”孫武王說道, “官鹽的鬻價並沒有這般高,但過幾年就漲一次價、過幾年就漲一次價,終於漲到了目下的價錢——”搖一搖頭,“這個價錢,許多窮人,都是吃不起的, 不去買私鹽,難道生等著淡死?”

就是說,官鹽自己給自己在需求端製造了一個龐大的競爭對手。

“你說的‘早年’, 是什麼時候的事兒?”

“回大帥,是——上輩子的事兒了。”頓一頓,“彼時,小的還沒有生下來,都是聽老一輩兒的人說的。”

就是說,一大早就開始漲價啦。

但是,為什麼不斷漲價?通貨膨脹嗎?

不,應該不關通貨膨脹的事情,真正的原因,應該是政府的開支愈來愈大,其他正項的稅收——譬如田稅——愈來愈少,於是,不得不提高食鹽售價,以獲得更多的利潤,彌補其他方面的虧空。

“鬻價如此,收購價呢?有過什麼變化嗎?”

“沒有!”孫武王笑一笑,“打從我記事起, 就是一斤四文,數十年如一日,雷打不動。”

略一頓,“至於‘上輩子’——老一輩兒的人的記憶中,也是一斤四文,從沒變過。”

果然。

吳浩“哈哈”一笑,“非但‘數十年如一日’,甚可算‘百年如一日’了。”

“是!”

“如此說來,就是富人吃官鹽,窮人吃私鹽了。”

“不然!”孫武王搖頭,“富人也吃私鹽!甚至,有的地方,富人吃的鹽裡頭,私鹽較官鹽還要多些。”

吳浩大奇,“那是為什麼?一斤三十三文——既為富人,不至於吃不起呀?”

“回大帥,無關鬻價,只關品質。”

“品質?”

“是!有的地方,官鹽的品質是比不上私鹽的。”

啊?

“官鹽煎煮粗糙,常常參雜許多泥沙,而這些泥沙, 並不盡因煎煮粗糙,有時候,是人為刻意加進去的。”

“呃!……以謀取更高的利潤?”

“是!大帥明鑑!”

頓一頓,“這種情形,私鹽是不會有的,所以,富人也不能不吃私鹽。”

好嘛。

吳浩真正啞然了。

私鹽較之官鹽,既價廉,又物美,官鹽如何與之競爭?

而生產端、需求端如此“互動”,僅以行政和法律手段,又怎可能杜絕私鹽?

還沒細究銷售這個中間環節呢——一定也是弊端無數的。

宋代法網寬鬆,行政效率低下,到了王朝中後期,執行力愈來愈差,吳浩本來以為,私鹽氾濫,主要是因為堵截不力,懲治也沒有足夠的威嚇力,現在看來,大不盡然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