吳浩給孫武王寫了一封長信(不管內容是什麼,字數本身,就代表誠意了——特別是考慮到雙方身份、地位的差距)。

首先,吳浩詳細描述了自己在海州鹽場的見聞,表示頗出意料,頗受震動,頗以為將軍為人才也!

接著, 說了番鹽政於國、於民的重要性,大致就是上一章的那套嗑,表示自己有心整頓淮揚的鹽政;並隱晦暗示,希望能將更多的鹽利留在本地,以造福父老鄉親,云云。

再往下,重點言及私鹽對官鹽的競爭。

僕以為,孫將軍嚴格管理鹽灶, 在生產的源頭杜絕鹽戶煎煮私鹽, 是個非常好的做法,不曉得在其他的環節,包括銷售,孫將軍是否有以教我,以更加全面、更加徹底的杜絕私鹽?

(直接向對方請教具體的問題,可以給對方“之前的事情都已經過去了”的心理暗示,更容易建立起互信。)

但“之前的事情”亦不能不提。

吳浩坦承:在“頗以為孫將軍為人才”之前,並無心招撫北逃的前漣水忠義,關鍵在紀律——僕最重軍紀,招撫一班姦淫擄掠慣了的,花大氣力改造,事倍功半,划不來。

在此過程中,還得不斷殺人——譬如時青。

真正何苦來哉?

再跟孫將軍強調一次:我殺時青,是因為他違反軍紀,不是因為他是“降人”,你若送我“殺降”的帽子, 我是敬謝不敏的;孫將軍若歸入我的麾下, 如時青般違反軍紀,我一樣砍你的頭——勿謂言之不預也。

最後,分析孫武王目下的處境:

其一,碩濩湖雖大,但只有魚,沒有糧,孫將軍混的再好,也是個半飽半飢的狀態。

其二,我絕不許腹心之地,留下這樣一塊隱患,我的水軍,你是見到了的,將軍若不出降,他們不日就將溯沐水入碩濩湖,這一回,將軍以為自己還可以走到哪裡去呢?

利害禍福,唯君自擇。

挑了兩個送信人:一個是在俘虜中挑的, 孫武王一個部下, 所有的俘虜中, 算是最能同孫武王說的上話的一個;一個是在鹽戶中挑的, 所有的鹽戶中,也算是最能同孫武王說的上話的一個了。

同時,備了一份禮物——一船糧食。

信中說,孫將軍若一時下不定決心,可以慢慢想,待到這船糧食吃完了,希望你就下定決心了。

反正,海州城、東海島這邊,還有些首尾要處理;另外,佈置水軍進軍碩濩湖,多少也得花點兒時間。

我不著急。

你不著急,我著急。

孫武王很快就回復了,表示能夠投入吳大帥麾下,三生有幸,祖墳冒煙;同時,過往種種,我已在深刻反省,明天就出碩濩、入海州,向大帥磕頭請罪!

只不過,有一個小小的條件——今後,我可不可以只管鹽務,不管軍務?

與其說這是一個“條件”,不如說是孫武王對吳浩的示好:

我既不領兵了,也就無所謂“違反軍紀”,你呢,也不必擔心我這個“降人”會造反什麼的了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