事實上,李全已經開始“南下”了——李軍一部,已經進入了山東的濱州。

濱州,東南接壤益都府,吳浩“接濟”東平城的糧食,就是在濱州境內的寧海鎮,由海船換河船的。

李部入濱州, 隔壁的益都府,不由大起忙頭。

本來,張氏兄弟,因為“千里饋糧”之功,齊齊升官(弟弟張林,原為“益都府治中”,現升成了“知益都府”,空出來“益都府治中”歸了哥哥張森;另外,雖只運了一次糧,不是原先想象的一次又一次源源不絕,但也多少發了筆財,哥兒倆正得意洋洋呢,李全“南下”的訊息傳來,立時頭就大了。

論軍事實力,張林遠不及李全,論“威望素著”,更不能跟李全相提並論,以李全的胃口,不大可能止於濱州,若他覬覦益都府,如之奈何?

就在此時,南邊傳來訊息,逃出海州的裴淵、宋德珍一路北上,穿過莒州,進入了益都府的南境。

真是屋漏偏逢連夜雨!

張林大罵:莒州地方不夠大嗎?裴淵、宋德珍這兩個王八蛋,為啥非得往我的益都擠?

莒州的地方確不算小, 然南接海州,距離吳某人太近啦,俺們整日價心驚膽戰,連個安穩覺都不敢睡呀!

正不知何以為計,李全的使者到了。

使者說,李觀察使仰慕張知府已久,二位都是當世豪傑,很該攜起手來,共同做一番大事業,張知府以為如何呀?

張林將信將疑,先說“不敢當”,說在李觀察使面前,我只有執鞭墜鐙的份兒;再請問,以李觀察使之意,該如何“攜手”呢?

使者說,這得二位面商呀!李觀察使邀張知府會於濱州,共商大計,張知府其有意乎?

張林心說, 你當我傻?到了濱州,叫你們將我扣了下來?就帶兵也不成呀,你們不會打埋伏?

乾笑兩聲,說,有人給我算了一卦,最近不宜出行,不然,必有血光之災,請李觀察使見諒罷!

使者“哈哈”一笑,說,既如此,二位就會於青州罷!

青州是益都府的別稱,張林的臉色,立即變過了:李全自不會孤身前來,這個“會”,“會獵”之意罷?

李全確實不會孤身前來,李軍浩浩蕩蕩,進入益都府,直薄益都城下。

張林緊閉城門,嚴兵以待。

使者再次入城,請張林“早日訂盟”。

囚攘的,現在“訂盟”,就是“城下之盟”,與投降無異了!

而且,還不能保證投降之後的人身安全!

這時,訊息傳來,裴淵、宋德珍主動聯絡李全,請求投附。

好嘛!

張林正在猶豫難決,使者二次入城,說,李觀察使曉得張知府為何為難,為打消張知府的顧慮,他將挺身入城,數人相隨而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