嗯嗯,好,好,你好,我好,哥兒倆好。

雖然在臺面上,蒙古綱和吳浩, 誰也不承認認識對方,但在臺底下,卻建立起了“私交”,並迅速熱絡起來。

蒙古綱的算盤也簡單;不久之後,蒙古人必去而復返,東平圍城, 將重新上演, 到時候,朝廷指望不上,不還得依靠深明“唇亡齒寒”大義的吳制置使伸出寶貴的援手?所以,要搞好關係。

他挑了一批金珠,交蘇益帶回,轉致吳浩,並附以一封熱情洋溢的親筆信,深致謝意之外,更表示你我應共同為金、宋“敦睦邦誼”努力,待天下太平之時,你我或會與東平,或會於楚州,臨風把盞,不亦樂乎?

咦,這個話,略覺耳熟?

哦,想起來了,類似的話,確已有人對吳浩說過的——完顏文通。

那位葬身於淮冰之中的金國泗州守將。

完顏文通的結局很不好,不曉得蒙古綱?

咳咳。

蒙古綱信中還說, 東平城南的梁山泊,又名“蓼兒窪”,聽蘇益說,楚州城南,也有個“蓼兒窪”?哈,天下居然有如此巧事?可見你我有緣、有緣!那個,一家人呀!哈哈哈!

吳浩覆信,表示完全同意蒙古綱的看法,同時,也回了一份厚禮。

我同意您“一家人”的說法,只不過,在我這裡,所謂“一家人”,含義是——

“你的是我的,我的不是你的”。

我替您保住東平城,只是為了不叫它落入蒙古人手裡而已——這個桃子,必須落到我的手裡。

我同您熱絡, 慢敵耳。

另外,吳浩信中隱晦表示, 吾入山東,驅逐紅襖賊而已,您以及您的朝廷實控的地區,我是不會染指的,敬請安心。

這個話,蒙古綱未必相信,因為,邳州、海州的紅襖賊皆已驅逐,可沒見您打道回府呀?

不過,亦無所謂,反正,誠如吳浩所說,邳、海皆非“您以及您的朝廷實控”,失之於紅襖賊還是失之於宋,短時間內,區別並不是很大。

短時間內,蒙古卻會去而復返,到時候,東平城內有糧無糧,區別就很大了。

吳浩的話,也非盡為慢敵,短時間內,他確實不會對東平城動手,他的山東攻略,本來就是先取沿海,再取內陸。

取東平,要講究火候,此其一。

其二,也是更重要的,取東平,蒙古綱既在,就不能重蹈蒙古人的覆轍——正經攻城,木華黎既打不下來,十有八九,吳長風也打不下來。

吳浩的計劃有二:

其一,現在開始,依靠彼此的熱絡關係,開始往東平城裡埋釘子,到時候,出其不意,裡應外合,一舉拿下東平城。

其二,挑撥離間。

蒙古綱脾性執拗,他的頭鐵,有一個很大的副作用——御下太嚴。嚴格本來不是問題,寬嚴相濟,最能得士死力,但蒙古綱刻薄寡恩,只是一味嚴苛,“寬”字是不大曉得咋寫的,部下對他不滿的很多。

圍城之中,不能不同舟共濟,不然城破,就一鍋熟了;加上蒙古綱自奉亦儉,也沒有啥閒話給人說,對於這位山東行省,部下們雖然側目,但也只能默默忍受。

然蒙古撤圍之後,蒙古綱的做派,並沒有任何變化,這,就有點兒不好忍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