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二八章 我不能再做鴕鳥啦(第2/2頁)
章節報錯
吳浩的計劃是,在雙方來往的過程中,挑對蒙古綱最不滿的的部下使勁兒,倒不是直接遊說他們投宋,而是想法子激化他們和蒙古綱的矛盾,製造可為我乘之機。
王朝末年,綱紀廢馳,“下克上”,尋常事也。
而堡壘,往往都是從內部攻破的嘛。
當然,這兩個計劃,都不是一蹴而就的事情,然吳浩也沒打算現在就對東平城下手不是?SO,慢慢來,不著急。
但另外一件事,就不能不過於好整以暇了。
李全。
射陽湖事件之前,出於某種特別的心理,對於李全,吳浩一直是一個“裝作想不起來”的曖昧態度。
或者,對之,多多少少,有那麼一絲絲的愧疚?
(畢竟,你強佔了人家的老婆嘛。)
但射陽湖事件出來了,吳浩這個鴕鳥,扮不下去了。
奪妻之恨,不共戴天,更何況,你還挖了人家的老巢?你和他,是個不折不扣的你死我活、不死不休的格局,中間沒有任何調和的餘地。
目下,雖然彼此有大半個山東的間隔,但該動起來還是要動起來,因為,人家已經對你“動起來”啦。
事實上,李全的動作,較吳浩已知者,要多的多。
(扮鴕鳥是沒啥好處滴,至少,情報的收集,就沒那麼積極主動了。)
首先,李全已完全控制了整個滄州。
之前,李全攻打東平府,雖被金軍打了個埋伏,但彼時他只帶了一支輕騎,主力還在後頭,因此,就全軍而言,並未受到太大的損失;進入滄州之後,休養生息,招兵買馬,目下,所部已經超過了兩萬人,實力已經彷彿在楚州之時了。
其次,滄州產鹽(李全北上滄州,為的就是個“鹽”字),經過大力整頓,幾個鹽場,皆紅紅火火,滄鹽流通於整個河北地區。
不過,李全經營鹽場的路數,不同於孫武王,基本上是刀架鹽戶的脖子,有完不定額的,或者私下煮鹽的,便一刀砍了下去。
再次,李全同蒙古人達成了某種默契。
滄州既位處河北,嚴格說起來,就是蒙古人的地盤,但木華黎由得李全佔據滄州,並不著急“恢復”,只是明示李全:爾必及滄州而止,既不許“北上”、亦不許“西進”了。
滄州近海,不可能往東了,既如此,還能往哪兒呢?
還用說,只能“南下”呀!
這就是木華黎的算盤,他認為李全既同吳浩有不共戴天之仇,就不可能再回歸南朝了,他又是山東土著,我蒙古攻略山東,應該用的著此人,此其一。
其二,滄鹽對於河北,意義重大,蒙古人不擅生產,李全若能保證河北食鹽的供應,暫時許他一塊地盤,是值得的甚至是必要的。
檯面上,李全並未投向蒙古,沒有接受蒙古的官職,但私下底,給木華黎寫信,卑辭甘言,表示“一切遵太師命”“願為太師效力”,云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