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二七章 知難而退(第1/2頁)
章節報錯
吳浩的糧食,由淮東沿海至山東濱州寧海鎮(黃河入海口所在地),兩千多里的路;換裝張林的河船,溯流而至東平,又是大好幾百裡的路,全程三千里路,無休止的出沒風波, 真心的不容易。
押糧的是王義深,不止押海路,而是一路押到東平府。
(王義深,原陳孝忠部下,紅襖軍的老人兒,山東的土著, 人地兩宜,相關詳見第五十九章《秋風起,淮東變》)
後半段的路, 單靠張氏兄弟,吳浩並不放心,尤其是,進了東平府境,並不代表就能進東平城。
黃河在東平城西十餘里外流過,而東平城在重圍之中,所以,還有個“最後一公里”的問題。
幸好,其一,圍城半年,蒙古人也熬的兩眼發黑,而東平城援軍、餉道早絕,蒙古人的心多少也懈了,所以,偵巡不如頭兩個月那般嚴密了。
其二,木華黎“圍三闕一”,“闕”的這一面,正正是北面。
木華黎從未做不計代價強攻的打算, 逼反時全部後,更進一步打定了長圍的主意;不過,此時,蒙古人的戰爭資源,還遠不能同後來忽必烈圍攻襄陽時相比,對於蒙古人來說,圍上六、七個月,就算“長圍”了。
(忽必烈可是圍了襄陽六、七年,說到底,彼時,蒙古人已經消化了大半個中國,獲得了取之不盡的戰爭資源,可以沒完沒了的同南宋耗下去;反觀南宋,此消彼長,戰爭資源愈來愈少,愈來愈力不從心。)
“圍三闕一”,給守軍一線生機, 一般來說,可以有效瓦解守軍的固守的意志。
問題是, “闕”哪一面?
首先,不能是南面。
這是不消說的,金廷在南面,“闕”了南面,守軍未必棄守,糧食和援軍先進來了。
東平城南,就是梁山泊,地理太過複雜,如果撤圍,沒法子做到無死角的偵巡、監控。
其次,也不能是東面。
東平府位處山東西端,整個山東,都算東平府的腹地,山東的地方勢力,譬如嚴實、張林,都在東平府的東面,雖說金對山東大部已失去了控制,但又怎曉得這班地方勢力不會同山東行省勾連?畢竟,金還是他們的朝廷嘛!
再次,也無所謂西面。
東平城的西面就是黃河,天然設限,蒙古綱若棄城,往哪兒走也不會往西走——不過十餘里路,蒙古鐵騎一個衝刺就到了,幹嘛呀?送過去好讓你們將俺們都趕下河去?
所以,只能“闕”北面了。
但很顯然,北面對於東平守軍來說,吸引力不大,原因也簡單:若往北走,想過河南,得繞一個大圈,金軍的機動性,遠不及蒙軍,繞這個大圈子,隨時有被蒙軍截住的可能。
這一層,蒙古人也是曉得的,因此,幾個月下來,對於北面的偵巡,不知不覺的就鬆懈下來了。
十數海船的糧食,在濱州寧海鎮換裝河船後,很按兵不動了些日子,確定了以上情形之後,方始啟程,溯流而上。
在此之前,派人潛入圍城,面見蒙古綱,確定了糧食入城的具體計劃:
暗夜卸船,東平城不開城門,事先在北城牆根兒鑿出幾個僅容一架獨輪車透過的小洞,到時候,糧食就從這幾個小洞入城。
獨輪車以及車伕,都出自東平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