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零六章 要官(第1/2頁)
章節報錯
十四年前,即開禧二年(公元一二零六年)六月,韓侂冑因師老無功,罷免指揮軍事的蘇師旦、鄧友龍,用丘崈為兩淮宣撫使。但他沒想到的是,丘崈一上任,就放棄已佔領的泗州, 退軍盱眙,說是可以保全淮東兵力。
宋軍退守,金軍分九道進兵。戰爭形勢由宋軍北伐變為金軍南侵了。韓侂冑猶不悟,十一月,以丘崈任籤書樞密院事,督視江淮兵馬。
韓侂冑用了個實際主和的去主持戰事,結果可想而知:
中路,金完顏綱軍陷光化、棗陽、江陵,又攻破信陽、襄陽、隨州, 進圍德安府;東路,僕散揆軍偷渡淮水,宋兵大敗,金軍進圍和州。
淮西州縣,盡陷於金軍。
年底,金軍和丘崈秘密接觸,示意講和。自此,雙方遣使往來,淮東戰事暫停。
此時的形勢:西線,吳曦已經叛變;東線,丘崈主和,韓侂冑日益陷於孤立,亦不能不謀和了。
就在這時,淮西和州鈐轄、已奉命退入淮東的許國,越級上書,說“能戰方能和,不能戰則不能和”, 請求率領本部兵馬, 回軍淮西,“恢復一二州縣,以為和談之資”。
當時,許國的這番言論,並沒有引起太大的注意,史彌遠殺韓侂冑,宋金成和之後,各處人事,都要重新佈置,有人翻出了許國的上書,以為“壯言謀國”,應該大用。
史彌遠細辨許國上書之本意,也不是反對議和,於是,同意了這個建議,許國一躍N級,晉升為“都統淮西沿江兵馬”。
(這個“都統淮西沿江兵馬, 同吳浩的“都統淮東沿淮兵馬”,可謂相映成趣,剛剛好成一對角線——“淮東沿淮”等同淮東之北半部,“淮西沿江”,等同淮西之南半部。)
許國吃到了甜頭,繼續“壯言”不已,朝野上下,頗以為其為能員,終於,升到了“都統淮西兵馬”。
許國由武改文,“復出”為淮東制置使,自然有人對史彌遠表示異議,史彌遠雙手一攤,“難得許壽邁毛遂自薦,勇於任事——老兄若覺得他不合適,便請薦賢?”
許國字壽邁。
異議者既“薦”不出“賢”來,便只好閉嘴了。
許國確實是毛遂自薦。
他對史彌遠說:朝中的文士,根本不曉得怎樣同吳浩這樣的人打交道,或者如真德秀者高高在上,為如吳浩者側目甚至怒目;或者如賈涉者和光同塵,卻委屈而不能求全——都不成!
我就不同了。
我既出身行武,武人的脈門,捏的死死的;又長仕於兩淮,那潭水,何處深、何處淺,一清二楚,我做淮東制置使,一定能叫吳浩心服口服,老老實實、規規矩矩的為朝廷出力!
一般人都以為吳浩為史彌遠心腹,甚至如前所述,以為真德秀乃至賈涉都是史彌遠授意吳浩擠走的,並不會在史彌遠面前暗示吳浩跋扈啥的,許國能說出這番話,是因為他事先已重賂了史彌遠左右,曉得,對吳浩,史彌遠已有尾大不掉之慮了。
這番話,正正對了史彌遠的心思,於是,許國便由武改文,出任淮東制置使了。
史彌遠給吳浩去信,解釋何以許國接任真德秀,中心思想也是“文人不懂事,武人和武人好說話”,云云。
吳浩將史彌遠的信,拿給餘玠看,餘玠一目十行,看罷抬頭便說:這一回,不必跟丫廢話了,直接跟他要官!要淮東制置副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