哦?

請都統制想一想,許某一個前“都統淮西兵馬”可以做淮東制置使,您一個現任的“都統淮東沿淮兵馬”,為啥做不得淮東制置副使?正正好嘛!

更何況,這個姓許的,除了說過幾句“壯言”,沒一件拿得出手的軍功;您呢,兩次大敗金軍,先後收復泗、邳,敉平大亂,底定局面,論功勞,十倍於許某,矮他半籌,已算委屈了!

吳浩又派人諮詢楚州的展淵,展淵回覆:百分百贊同餘玠的意見!朝廷既開了封疆大吏以武就文的大口子,咱們就一定要順勢鑽了進去,這個機會,萬不能放過了!制置副使之於制置使,不過一步之遙耳!

並囑吳浩,要這個官,表述一定要直白,語氣非但不必委婉,甚至可以激烈些,許國不是“毛遂自薦”而得制置使嗎?您效法於他,很自然的事情呀?反正,不能叫史彌遠裝作看不懂,不能叫他有任何推脫的餘地!

展淵同時附書一封:這是我給您擬的信稿,您看看,合用不合用?

看了稿子,吳浩、餘玠都感嘆:果不愧“展三判”!

收到吳浩的覆信,史彌遠不由手足無措——如此直通通的伸手要官,還真是少見啊。

然仔細想去,竟是不知何以為拒?

拒絕的理由,不是找不到,但以吳浩信中的語氣,不論什麼理由,必皆不為其接受,如是,他對於“恩相”,必然心生怨望,以其到淮東以來的做派,真不曉得會折騰出些啥事兒來?

一個頭,兩個大。

事實上,之前說過的,以真德秀為淮東制置使之時,史彌遠本也有以吳浩為淮東制置副使、以做“安慰”的打算,只不過史嵩之反對,擱下了,至此,想來想去,想不出更好的法子,只好認同吳浩的“毛遂自薦”了。

詔書頒下,朝野再次大譁。

許國封疆,由武改文,雖沒有先例,但到底有些資歷、有些年紀,吳浩呢?二十出頭一小年輕!

欸,這個世道,真是啥事情都可能發生呀!

然就像餘玠說的,朝臣既然無以反對許國出任淮東制置使,也就無以反對吳浩出任淮東制置副使——許某固然“有些資歷、有些年紀”,但論及軍功,真的不及吳某之十一呢!

有人的腦洞開的比較大:你們不曉得,史同叔以徐壽邁為淮東制置使,真正的目的,其實是為吳長風做淮東制置副使開路!

一家之言,一家之言。

識者嘆曰:武人輕躁,淮東自此多事矣!

嘿,這話說的,好像在此之前,淮東從來太平無事似的?

不過,您也沒說錯,淮東,確實自此多事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