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零二章 渡河,渡河(第2/2頁)
章節報錯
邳州的州治,距離金、宋邊境,也即距離楚州,還有相當一段距離,而為了不刺激吳浩,時全也未做任何的河防的佈置,因此,宋軍全軍從容渡過淮河,開始向北進軍了,時全才收到相關報告。
大吃一驚,手足無措。
定下神來,派人聯絡吳浩:請問,我現在投降,還來得及嗎?
吳浩回覆:來不及了,您哪兒涼快哪兒待著去罷!
吳浩眼中,時全所部,是被驅逐的“劣幣”,根本沒有回爐的價值;若時全還有啥殘存的價值,就是驅其向北,給嚴實乃至嚴實之北的李全添亂,增加彼等之壓力,總之,山東的中、北部,在俺的勢力抵達之前,保持一種低烈度的混亂狀態,對俺來說,是最有利的。
時全無可奈何,自知無力與抗,只能放棄邳州,北入滕州。
神武諸軍上午過河,下午,餘玠就向吳浩提出:短時間內,不要再往北走了!
這是因為,邳州過於荒殘,根本不能作為北上之根據,想來,東鄰的海州,情形亦大致彷彿;略定邳、海之後,應該停下腳步,招撫流亡,屯田植桑,認真經營,將邳、海打造成一塊“樣板區”,如此,邳、海以北的山東諸軍、州、府,必心生羨焉,再次北上之時,必望旗而景從;甚至,不必加兵,便主動投附,亦不稀奇。
此其一;其二,看輿圖,淮南之盱眙、楚州,淮北之泗州、邳州、海州,完全連成一片,經營得當,淮河就是“內河”,應該將盱、楚、泗、邳、海五軍州視為一體,淮河之上,多架浮航(即浮橋),使之南北往來如通途,如是,盱、楚、泗、邳、海便共為我之根據了!
吳浩接受了餘玠的進言。
邳州的“過於荒殘”,肉眼可見,對此,來自江南的吳浩的感受,尤其強烈。
之前,一過長江,吳浩就有“異域感”,在淮南呆了一段時間,慢慢習慣,“異域感”本已減弱,但一進入邳州,這種“異域感”又冒出來了——邳州的凋敝,雖還未到“千里無雞鳴”的程度,但距“十室九空”,卻是相去不遠了!
戰亂、無政府,對於民生、經濟,從來是最狠的兩把刀子。
對於餘玠的“視盱、楚、泗、邳、海為一體,變淮水為內水”,吳浩尤其欣賞,這是真正的戰略眼光!
目下,“盱、楚、泗、邳、海”的拼圖中,還少海州這一塊,所以,雖暫時不北進,但不能不東趨。
不過,海州的情形,遠比邳州複雜。
有同邳州相似處:
目下,海州的主要勢力,是裴淵、宋德珍、孫武王,他們是陳孝忠舊部中力主迎石珪入漣水的那一撥,石珪死後,漣水忠義再次分裂,張山、張友兄弟留下,接受改編,裴、宋、孫則認為自己同石珪牽連太深,不敢留下,率部逃過淮北。
這幾位,在吳浩眼中,也是被驅逐的“劣幣”,這一層,彷彿邳州的時全。
不同之處,在於地理,邳州內陸,海州濱海,這一來,情況就複雜的多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