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零三章 神武水軍(第1/2頁)
章節報錯
濱海帶來的第一個問題:
海州有鹽場,規模雖不大,但對於無固定錢糧來源的裴淵等人,卻是意義重大。吳浩進入邳州,時全即行北走,除了自知不敵外,邳州本身, 也實在沒有太多可留戀之處;但海州不同,裴淵等人不可能輕易放棄鹽場這個財源,對吳浩的抵抗,可能激烈的多。
這也罷了,正面對陣,裴、宋、孫部絕非神武軍對手, 這一層,吳浩有足夠把握, 但是,濱海帶來的第二個問題,就比較麻煩了:
沿海多島嶼(海州的州治,就在今天的連雲港),投宋的忠義軍都有豐富的“流竄島崮”的經驗,之前,他們被布薩安貞追剿,就是靠輾轉於各沿海島嶼,才儲存下基本實力的。
他們若跟你打海上游擊戰,是件很頭疼的事情。
畢竟,神武軍的建制中,沒有水軍。
有人主張招撫,但吳浩否定了這個建議,能招撫,上一回就招撫了,“劣幣”就是“劣幣”,或者改造成本太高,或者根本改造不來, 我不能放一堆小定時炸彈在我的根據地裡,寧肯初初之時,進展慢些,多費些心思精力,但打下來的,是一片乾乾淨淨的地盤,日後北進,無後顧憂。
吳浩的計劃是,進軍海州的同時,從海上封住裴、宋、孫的退路。
這自然需要水軍,而神武軍雖無水軍的建制,但不等於淮東沒有水軍。
楚州以西,沿淮不過三十里,就是淮陰,這個地方,屯有一支水軍,規模不大,不過千把人,吳浩既“都統淮東沿淮兵馬”, 這支水軍, 自然也歸吳浩節制。
這支水軍的存在感很低,去春宋金淮東大戰,金軍說過淮就過淮了,沒聽說這支水軍發揮過什麼牽制的作用,之前,對這支水軍,吳浩也未有過足夠的留意,現在想起來了,卻不曉得,能用不能用?好用不好用?
吳浩乃囑展淵,實地考察一番——第二個人的眼光,吳浩也信不大過。
不過,展淵是盱眙和泗州的通判,淮陰則在楚州境內,軍職呢,展淵是“勾管神武軍機宜文字”,但淮陰水軍不在神武軍建制內,所以,檯面上,展淵同淮陰水軍,沒有交集,突然跑過去“勞軍”,是一件很奇怪的事情。
就在這時,朝廷以展淵“權通判楚州”的詔書到了,問題迎刃而解。
吳浩致書史彌遠,請以展淵通判楚州,是之前的事情,同淮陰水軍倒沒有什麼相干,吳浩的想法是,他本人率軍,渡淮而北,後方一定要堅固,後勤一定要暢順,這個重任,除了展淵,不做第二人想;“後方”之中,最重要是楚州,展淵於楚州,卻無任何名義,這可不行啊!
於是,吳浩給史彌遠寫信,提出兩點請求:其一,將神武軍的駐屯地,盱眙之外,再加個楚州;其二,以展淵為楚州通判。
楚州原是有通判的,請將其調走——愛調哪兒調哪兒去。
未以吳浩為淮東制置副使,史彌遠是有些心虛的,吳浩這個要求,他無法拒絕,於是,盱眙、泗州之外,展淵又成了楚州的通判,民間號曰:“展三判”。
後世家言,什麼《三判探案驚奇》《展公案》云云,就是這樣來的了。
展淵私信餘玠,則如此期許及自許,“君為張良,僕做蕭何!”
不久,展淵回信吳浩,詳述淮陰水軍情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