嗯!很是!很是!

吳浩接見張森,擺出一副“我很想發戰爭財”的嘴臉,並給出“貨到付款”的條件,也即,米糧進了東平府城後,貨款,由山東行省給付,張氏兄弟代收,在此之前,行船之時,如遇漂沒,不幹賢兄弟的事情。

張森眼睛發亮!

如此,他們兄弟,最大的風險,不過是損失些人手船隻,但所獲之利——

其一,俺們千里輾轉饋糧,冒生死大險,救一城存亡——不對,何止“一城”?保住東平,就是保住山東,保住黃河,保住大金!這可是曠世奇功啊!

既如此,俺弟的那個治中,至少換成“知益都府”,再加個“安撫使”啥的,也很正常,至於那個“治中”,該歸俺了罷?

其二,東平府存糧有限,但金銀無數,這個糧價,自然能報多高就報多高,再高,山東行省也得照付啊!

真正發大財了!

總之,做大官,發大財,以後,再也不用跑走私了!

哈哈哈哈!

於是,胸脯拍的山響,替他老弟大包大攬:一切仰遵都統制的吩咐!

*

前面說了,展淵隨信送過來兩個人,信中,真正出力著墨的,還不是張林,而是另一個人,看年紀,不過二十出頭,瘦瘦小小,貌不驚人,然展淵說:

“此子奇才,當世罕逢,胸中韜略,遠在淵上,都統制若傾心相待,其未必不為臥龍、鳳雛也!”

推崇至此?

這個年輕人,姓餘,名劼。

餘劼?木聽說過,不該是啥歷史名人,咋的,這個時代,埋沒了多少天才?

細看此君之籍貫履歷——

籍貫:衢州開化(即今浙江開化)人,僑居蘄州(今湖北蘄春)。

不過,所謂“僑居”,其實是祖籍,本朝南渡後,其祖攜家人流寓,先後寄居衢州開化、洪州分寧(今江西修水),後來又返回蘄州定居,於是,以他鄉為故鄉,以故鄉為他鄉了。

籍貫弄得很複雜,但履歷則非常簡單:

白鹿洞諸生。

吳浩讀史,半桶水耳,但“白鹿洞書院”,卻是曉得的,且印象深刻,因為他曾經以“白鹿”為“嶽麓”,鬧過笑話。

“諸生”,就是說還沒畢業?

一個在讀的大學生,展淵推崇其為“臥龍、鳳雛”?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