所以,目下,同已經發生矛盾的黃達的矛盾已退居其次,同尚未發生矛盾的“上乘宗”的矛盾上升到了首位。

唉,端的是:

階級矛盾不可調和呀!

*

調查雲門寺,吳浩親自出馬。

並不擔心打草驚蛇,“上乘宗”未在吳家勢力範圍內拉人頭,而云門寺算是名寺,一個土財主,入寺進香隨喜,再奉送些功果壇場的業務,非常正常的事情。

不過,吳浩並未直取雲門寺,他的路線是:先進府城,再出府城,至虹橋裡,辦過了雲門寺的事情,由虹橋裡返平水鄉。

山陰縣是紹興府的首縣,府治、縣治同城,不過,只能說“縣治在府城”,不好說“府治在縣城”,因為府城之內,另有一縣治,且亦為首縣——會稽縣。若耶溪入府城為“府河”,將紹興城由南至北一分為二,河西為山陰縣,河東為會稽縣,形成頗少有的“雙首縣”和“二縣同城”的格局。

因此,嚴格說起來,只有“府城”,沒有“縣城”。

平水鄉在府城之南,虹橋裡在府城之西,東接府城,東南接平水鄉,但平水鄉和府城並不相接,用現代的話說,平水鄉是郊區,虹橋裡是城郊結合部。

吳浩的路線圖,用意有二:

其一,吳大郎自然是進過城的,但腦中“殘記”,對府治、縣治之格局,已毫無印象,接下來,很快就要同府、縣兩級打交道,基本的地理人情,要做個瞭解。

其二,他準備在雲門寺過夜——這樣才能看出更多的名堂來嘛;但只有向晚時分入寺,才有留宿的理由。

所以,要兜這樣一個圈兒。

一大早,天還未大亮,即乘船順若耶溪而下,巳初時分(上午九點),由南城門植利門入紹興城。

紹興密邇臨安,一等一魚米之鄉,府城雖不甚大,但繁華富庶,市井熱鬧,人煙輻輳,車船駢行,什麼三市六街,三瓦兩舍,楚館秦樓,鸞笙鳳管,這些,亦不必細表。

別的也罷了,吳浩對府河諸橋印象最深,南起植利門,北到昌安門,一條府河,其上超過十餘座橋樑,連線起山陰、會稽二縣,計有鮑家橋、舍子橋、大雲橋、清道橋、縣西橋、小江橋、香橋、咸寧橋、安寧橋,等等。

這些橋樑,皆為交通要道,兩端——不論西端還是東端,都是沿河最繁庶的地段,商鋪的租金是最高的,怪不得,看《水滸傳》,但凡是個像樣些的鋪子,都開在“橋下”呢。

該看的都看了,該記的都記了,由西城門越西門出府城。

正行著,路左現出一座園子,不同於什麼黃家莊、吳家莊之流的粗大笨重,這座園子,雖暫不能窺其內,但一眼看過去,便覺得異樣精緻——一帶灰瓦白牆,蜿蜒曲折,牆上鑲嵌著各色磚雕。

園門前停著十多架車子,裡頭好像頗熱鬧的樣子?

吳浩有些好奇,順口問道,“那是什麼所在?”

這座園子,楊奎沒進去過,卻曉得是什麼所在,“回大郎,那是沈氏園。”

沈氏園……沈園?

陸游和唐琬的那個沈園?

吳浩心中大動,腦海中,下意識的跳出兩句詩:

傷心橋下春波綠,曾是驚鴻照影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