故人西辭黃鶴樓,煙花三月下揚州。孤帆遠影碧空盡,唯見長江天際流。

三月末,神武右軍主力開拔到淮南東路的揚州城。與江南隔江相對。

從平叛以來,神武右軍的規模一直在擴大,從最初的一萬四千餘人,一路飆升到到了如今的三萬餘人。

其中主要是義軍投效擴增的人數,少部分是岳飛徵召的新兵。

按兩淮的人口密度,神武右軍的人數本應該還可以繼續上升。但受限於糧草供應,岳飛不得不極力壓制軍隊規模。

神武右軍的供糧,完全無法指望東京。事實上,東京反而要指望淮南一帶的糧草救急。

若是尋常年份,以東南之富庶,供應東京之餘也能輕鬆再供給三十萬大軍。

但前幾年平宋江、平方臘,大量西軍南下,已經消耗了東南府庫中絕大部分的存糧。

神武右軍的糧草置辦幾乎全由岳飛自己統籌。

這種事情談起來似乎聳人聽聞,一支軍隊自籌糧草,自行徵兵,那同軍閥有何區別?

但事實這對大宋軍隊而言,真的不是一件壞事。

從宋軍成立那一刻起,宋軍最大的弊端就是沒有自己的後勤補給能力。

所以只要規模一大,或者只要嘗試遠征,必然因為後勤補給,而導致慘敗,結果數十萬將士慘死沙場。

神武右軍目前算是在為全軍開創一種新的模式,即軍隊自己組建後勤部隊,專業負責運輸糧草。

岳飛特意為這支部隊新建了一個編制,名為衛勤軍。編制高達四千餘人,他們負責傷兵救治、工事建造以及監督運糧。

不要覺得士兵們會嫌棄衛勤軍,事實上全軍將士爭先恐後的想加入衛勤軍。倒不是因為這裡有大量漂亮護士小姐姐,而是衛勤軍相比於小卒,他們更像是一群軍官。

尤其衛勤軍的治粟使司,這一司下面有四個營,每營五百人。看規模便可知,這兩千人不可能供應龐大軍隊的運糧工作。他們的職責是統籌為軍隊徵發的徭役,監督百姓運送糧草的。他們更像是官府管理徭役的小吏。

不同點是,若遇到戰事,他們需要集結起來,列陣作戰,守護糧草,等候大軍集結。

這點危險性,可以疏忽不急。如果敵軍主力都打到大後方,斷絕糧道了。那戰局肯定已是十分危險,他們就算在前線也未必比送糧更安全。除此之外,絕大部分時間,他們都在大後方督運糧草,一個敵人也看不見。

總而言之,國家混亂之際,軍隊權柄會顯著增加。神武右軍就屬於這種典型情況。

他們藉著淮南平叛的時機,將運糧權從文官手中奪到自己掌控之下。淮南各個城池,府庫情況各有差池,朝廷也無法詳細掌控統籌。神武右軍的治粟使司便自行派軍隊去搬運。

這種模式執行了一段時間後,倒也使得朝廷公卿們增加了些許自信,給了軍隊一點點信任。自中唐以來數百年對軍隊的防範戒備之心,有所緩解。

因為就目前情況而言,誰都不相信神武右軍會叛變。不僅僅是神武右軍主將岳飛赤膽忠心,更重要的是神武右軍從上到下,無論軍官、士官還是士卒,都有著一顆忠義之心,貫徹著《春秋》大義,想的都是盡忠報國、護衛桑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