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十一章京畿轉運(第1/2頁)
章節報錯
梅執禮是宰相,沉浮官場多年,深刻了解人心。向趙桓分析道:“康王在國難之時受封兵馬大元帥,理應振奮忠義,勤王紓難。但他不顧一切,怯懦畏戰,率三軍藉藉而迂路, 鐵案如山,天下人都能看清。康王此時恐怕也是心懷憂懼。”
趙桓點頭,趙構現在跟範訥、趙野是同病相憐。這幾個人都是執掌重兵,結果在國難時罔顧君恩,按兵不動,坐壁上觀。任憑東京城、大宋朝廷慘遭金人鐵騎蹂躪。
王朝末年諸侯坐視朝廷覆滅,擁兵割據一方,本不是什麼新鮮事。歷史上這些人也賭對了。
衝突只在於趙桓守住了東京,他們不得不面對朝廷的清算。
但趙桓雖然剛烈卻不莽撞,知道顧全大局。南京已經有了叛亂跡象,河北不能再叛。
於是趙桓剋制了立即處死趙構的衝動,反而下令嘉獎安撫,吩咐道:“下發詔令,昭告天下,兵馬大元帥、康王趙構,於國難時忠義奮發,統合義軍,挫敵銳氣,屢破金軍,於國有功,為國柱石,封其為魏王,賜銀三十萬兩。”
梅執禮面色凝重,問道:“官家是擔憂康王與範使相、趙總管糾合一處?”
雖說趙構歷史上就是在南京登基稱帝的,但趙桓覺得這三人目前來看很難捆到一處。趙構的身份太尷尬,他既是皇子,又是兵馬大元帥, 他去了南京會很容易奪走範訥與趙野的兵權。
如果範訥、趙野沒有改朝換代的野心,就不會允許發生這種情況。
而就憑他們小貓三兩隻,顯然不具備改朝換代的能力。除非有一個非常強大的助力,以無比強大的能力,推著他們狂飆猛進,才有可能將大宋改換天地。
思索著,趙桓腦海中依稀有道閃光一閃而過,但可惜還是沒能想出那個關鍵一環是什麼。怎麼看,這三個軟骨頭也沒能力與朝廷抗爭到底。
趙桓說道:“朕只是想先將康王召回京城,無論如何,先解除這個隱患。”
至於日後是否隨便找個介面對他清算,就看趙桓臉厚心黑的程度了。
梅執禮讚同道:“先解除康王兵權乃是穩妥之舉。先賞功,後議過。”
朝廷畢竟還沒有找到趙構,一切都是預想,這只是作最壞打算。
如果情況樂觀,說不定趙構聽到東京已經解圍,便屁顛屁顛的跑回來了。畢竟這天下還是大宋的天下,他與趙桓也是親兄弟, 應該不會走到骨肉相殘的地步。而且他那個軟骨頭性子,應該也不敢起兵對抗朝廷。
談完趙構,趙桓說道:“朕今日召左相過來,是要跟左相談談東京轉運之事。”
“如今圍城已解,漕河正在復通,朝廷該如何調集物資進京?左庫藏的存糧能勉強支撐內城百姓口糧,但絕對無法供應東京百萬軍民所需。必須要有新糧進入東京,方能避免饑荒。”
聞言,梅執禮鄭重的說道:“臣請向官家推薦一位能臣,負責解決此事。”
“善,左相果然不愧掌丞天子,助理萬機之重任。”趙桓笑著稱讚道。作為宰相,他無需事事親為,能向皇帝舉賢任能,便已非常稱職,堪稱良相。
“左相所舉何人?”
“直秘閣、京畿提刑、京畿路轉運副使趙鼎。”谷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