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十章趙構的隱患(第1/2頁)
章節報錯
剝奪王伯龍對舊部的統帥權,對趙桓而言不算什麼難事。
事情的本質就是他被困在了黃河以南,無法北渡,所以才投降。
有神武右軍在側,趙桓能確保他上午叛亂,晚上便傳首京師。
所以下一步,自然就是解散他手下的這支部隊。
趙桓向張叔夜吩咐道:“王伯龍所部降軍與河北義軍都一視同仁, 作為我大宋子民,從軍效力。擇其中二十至二十三歲者從軍,其餘人安置在京畿路。”
嚴選精銳,沙汰老弱是正常處置。
但剩下的人員安置卻是個大問題,按照神武右軍的標準,能挑選出來的適齡青壯大約只有七八千人, 那剩下的四萬餘人衣食住行都是個大麻煩。
張叔夜問道:“官家打算如何安置這些裁撤義軍?若是集中屯田,則樞密院管轄。若是分散安置, 樞密院則將其交付給右相。”
趙桓想了想, 說道:“在京師首善地,哪有屯田的道理。樞密院也不用將這四萬餘人交付給右相了,直接交割給開封府,讓開封府把他們安置在東京城內。”
國家凌遲,河北如今還一片混亂,趙桓是不敢將這些義軍遣散回家的。誰知道他們回了河北老家,被人一煽動會作出些什麼勾當。
這些人也算是有功於國家社稷,給他們一份東京戶籍也算合情合理。
大宋施行城鄉二元制率收,民間大部分徭役都是由鄉村百姓承擔,城市戶籍的百姓稅賦壓力明顯相對較輕。
稅賦改革趙桓已經有了眉目,即將提上章程,但在此之前,給河北義軍一個更好的出路,顯然更能收買人心。
等於是朝廷施恩,讓他們從鄉村百姓變成了帝都居民。
張叔夜恭敬領命, 然後便返回樞密院開始著手此事。
首先是要清點武器、甲冑,無論是戰場上繳獲的刀槍劍戟,還是士兵身上的鎧甲旗幟,全要清點收集。
然後是核對將士戶籍,確定將士的年歲,適齡者徵召進入神武右軍。將其家眷妻小,從家鄉遷入東京。
其他人則交給開封府,由開封府給他們分配住宅地契,協助其營建新房。
朝廷沒有給這些人分地,因為哪怕趙桓還沒開始改革,在大宋土地也並不是最重要的生產資料。
他們如果想務農,暫時可以作大地主、士大夫的客戶,為富戶耕田。地稅會由地主承擔,官府也不會徵收這些客戶的田稅。
但趙桓則更希望這些人能夠從事工商。東京正在重建,需要大量青壯勞動力成為工匠,清理廢墟,營造房屋。
同時為了恢復東京生機,更需要大量的商隊,以漕船、馱隊從四方運來源源不絕的糧食和財富。
東京城的繁華,必須寄託在活躍的工商業上,僅靠農耕,四萬人的屯田隊伍,根本無法供給繁盛東京。
安排完河北義軍事宜, 趙桓終於有精力處理這方面的內政事務了,尤其是貨物轉運。
谷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