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浚說完後,蘇遲立即開口,說道:“這就是老夫要說的道路在軍事意義外的第二層意義,勾連經濟重鎮。”

“以鐵路運輸的能力,每列列車運貨兩千石,那如果遼東有可出售的糧食一億石,每天只要一百餘列車就能將糧食全部運出來。”

這個數字,相對於四千個火車頭而言真的不算龐大。

每個時辰十趟列車,在不同城市停靠也不算密集。

當然了,這是按最原始的列車計算。

蘇黛向眾人講解道:“這一點其實火車可以更改列車車廂,改變成專門的貨運火車,載貨量還可以有所提升。”

趙桓說道:“鐵路主要還是以貨運為主,載客那都只是兼顧的。所以不用考慮什麼舒適性,只要能保持安全穩定,可以儘量提升載貨量。”

蘇黛立即回道:“太學院會盡量往這方面研究,爭取加大載重量。”

有技術,有資金,有需求,對東北修建鐵路就迅速透過。

關於修路的路線,蘇遲指向地圖,說道:“臣建議鐵路沿更內陸通行。其實此前關於遼東路的聯絡,朝廷不是沒有應對策略。”

“關於運糧主要分為兩種,其一是走海運。從遼東半島裝船,然後經山東進入運河。”

“其二是走漕運。”

說著蘇遲手中長杆指向地圖,說道:“朝廷在河北整修黃河時便修建了一系列南北向的運河,其中以溝通燕京的運河為主,經河間府,大名府然後進黃河,走漕運故道運入東京。”

“其他各條運河也溝通有河北的經濟重鎮。”

“但總的來講,河北東路河網更加密集,漕運也更加發達。”

“所以臣建議將鐵路安置在河北西路。”

趙桓點了點頭,說道:“可以。到時候太學院考察一下河北西路,定下這條道路的路線。”

張浚立即建議道:“臣以為這條東路既然作用同於漕運運河,走向也大抵相同,那可以一併勾連到西京。”

“我朝北方運河的佈局基本上就是圍繞著東京、西京、北京三坐京城而開鑿的。”

一國多京,是當下這個時代的特點。

鐵路網環繞這三座城市,看似有些浪費,但其實還真不是。

這三座京城在各自的定位上有非常明顯的差別,除了都負責收集統計專利外,他們三個的城市風貌差距極大。

西京長安是路上絲綢之路的起點,他主要的功能是對外貿易,溝通西域諸國,並承擔對西方各行政區的軍事後勤功能。

東京主要是政治中心,同時也是北方的工業中心、商業中心,負責向外輸出大量工業製成品,比如向西京長安提供大量賣往絲綢之路上的商品。

而北京則主要聚集北方的工業材料,收集北面的皮革、礦產、木材、金銀、牛馬、奴婢。他更像一個材料供應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