趙桓問道:「軍事上向北還有必要嗎?據朕所知,北方胡虜已經不成氣候。蒙古人被削弱的龜縮在漠北。年年被犁庭掃穴,根本無力為患。此時修建馳道是否有些浪費?」

蘇遲鄭重地點頭,說道:「向北修建馳道絕對有無與倫比地軍事意義。蒙古地衰落,是聖朝三路攻勢所形成的戰略優勢。」

「無論是地在北海地黑水都督府,還是靠近漠北地燕雲北路,以及河中路,這三個方向都缺一不可。」

「只要朝廷無法直接有效統治漠北一帶地荒原、戈壁,那修建馳道到黑水都督府和燕雲北路就不可或缺。」

雖然是戰略優勢,但這戰略優勢就跟明朝九邊一樣,在邊境有大量駐軍。

趙桓主動開口,說道:「馳道跟鐵路地運輸能力相差不止十倍。在行進速度上更是有天壤之別。朕建議直接將鐵路從馳道延伸修到漠北。」

張浚問道:「官家打算在這裡駐軍?」

趙桓點了點頭,在漠北駐軍不是什麼難事。如今隨著蒙古削弱,也該把他們納入管轄當中了。

漢朝尚且在匈奴王庭設定護匈奴中郎將,所以拋開蒙古特別的身份不提,大宋在蒙古設定一處行省也是順理成章的事情。

基本上在燕雲北路的軍隊只要一次大規模的北征就能實現這一目的。

這倒不是大宋的將軍們有多能打,而是漠北的蒙古已經無路可逃。

朱棣五徵大漠,卻沒有什麼成效,最重要的原因就是明朝沒有西域,蒙古人看見他浩浩蕩蕩的大軍就一路向西,向北逃竄了。

如今河中、七河一帶阻斷了蒙古人的後路,西遼、東遼遊弋在北方草原,蒙古向西逃要比待在原地還要危險。

而如果他們不逃,雖然北伐大漠困難重重,但對中原而言還真不是做不到。

只要朝廷嚴肅起來,從漢到唐,到遼金、明清都有過北伐的壯舉。

趙桓說道:「朕打算征服蒙古後在漠北築和林城。以此為中心,河山錶帶連中夏,風雪洪蒙戍北樓。」

和林就是清朝烏里雅蘇臺將軍轄區。朝廷直接駐軍,對當地的蒙古施行強勢管控。

滿清的軍隊能在蒙古草原立足,而明朝的軍隊不能,原因是什麼?

是滿清軍隊更善騎射?

答案當然是滿清的火槍比明軍更多,火炮比明軍更大。

畢竟兵部直接規定了,綠營兵一律以鳥槍、弓箭、藤牌為主要武器。

從有了火槍、火炮開始,遊牧鐵騎在東西方都沒了優勢。

而大宋如今的軍中恰好就是以火槍、火炮為主。

趙桓相信宋軍一樣能夠穩定的鎮壓住漠北高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