蘇遲是個技術官僚,他不參與什麼政治鬥爭,基本不被廷議上此前激烈的爭執所影響。

得到趙桓吩咐,他立即命人推來一副地圖,向眾人說道:「如今是太平盛世,雖然各地城市程序中意外經常發生,已經司空見慣,但整體而言,國家的整體國力絕對是蒸蒸日上。」

「朝廷每年都會向工部撥款,修建大量工程。這一項,從建業以來就一直沒有停止。雖然沒有轟轟烈烈,但影響其實比大部分國策都要深遠。」

「以去年為例,國家給工部撥款六億八千萬貫,工部的計劃清單中,包括修建馳道七千五百里,修建城池一百三十二座,修建驛堡二十八處,修建水利三千二百餘,含兩千餘池陂、湖堰,一千六百多里河壩、三千多里運河以及數百處水利工程。另外還修建大型橋樑二十五處,小型橋樑四百餘處。」

「以上這一切僅是工部負責的工程,不包括各地路、州、縣三級自行修建的水利、道路、橋樑。」

趙桓對蘇遲的說法很認可,只要不發生戰亂,國家就一定是在發展,在蒸蒸日上的。

每一條道路的興修,都會使國家工商業更加發達。

每一處灌溉水利的建成,都將使農業更加發達,農田產出更多。

大宋神宗皇帝就提出:「灌溉之利,農事大本。」所以宋朝地方官員考核中,到如今也有一項非常關鍵的內容,就是興修水利灌溉工程。

當然縣一級的財政有限,可能造不了大工程。但沒關係,早在王安石主持變法時,就推進了農田水利法,支援各縣齊心協力共同建造重點工程。

所以僅神宗熙寧三年(1070年到熙寧九年(1076年,全國就興建了10793處水利工程,短短六年就使36萬多頃田地受益。

而且不僅僅是灌溉水利,大宋還在水利旁邊修建了大量新式器械,官府鼓勵水匱和水磨等新生技術的發展,還鼓勵研發清理淤泥的器具如鐵龍爪揚泥車、浚川杷。

水車、水磨這還算是所有人都比較常見的古代工程。

但鐵龍爪揚泥車和浚川杷,怎麼看都有點高科技的韻味了。

而到了建業年間,在這原有的一切基礎上,大宋基建又進一步發展。

運河水網、漕運工程和橋樑道路將各處經濟圈更緊密的聯絡在了一起。

蘇遲指著地圖,對眾人說道:「今日蘇教授列席廷議,主要是講道路興修方面的事宜。老夫就重點講國家修建的馳道和漕運。」

「國家修馳道和漕運主要分為兩個方面,一個是為了軍事一個是為了經濟。」

「軍事上修建的馳道主要分兩個方向,當前的重點一個是向西,一個是向北。」

向西不用多說了,就連蘇黛這個宮中婦人也知道馳道向西就是陝西以西帝國龐大疆域的臍帶。

那片廣闊的疆土,都依靠著這條臍帶接受中原輸送的堅實補給,然後送回來大量的財富、金銀、寶石。

每當中原強盛,就會開拓西域,越過蔥嶺,爭霸河中、七河一帶。

雖然西域中間有一片戈壁和不毛之地。但河中、七河一帶可是天府之國,水土肥沃。

所以如何強勢掌握這中間地帶的交通命脈,就決定了帝國在西方的霸權。

但對馳道向北,眾人則有些疑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