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百八十六章基建優勢(第2/2頁)
章節報錯
在之前,地方財政稅賦都要交給中央,年年有大量財富浪費在了轉運物資上。
所以趙桓改革轉運使司,允許地方的財政稅賦留下一半。
但比例一樣,數字卻可以有天地之別。
小農經濟體制下,為什麼各地的
道路交通不便?
甚至有些縣主道就是一條蜿蜒小路,有些山區丘陵地帶乾脆就是一條小山道。
這種道路環境讓商人怎麼來經商?靠商人把貨物背過去嗎?
能有個揹著扁擔的賣貨郎就謝天謝地了。
所以農村裡的物資總是很匱乏,連個傢俱都沒有多少。要買口鍋,買雙鞋,都要算來算去。
造成這些的原因就是小農經濟能提供的稅賦有縣,當地縣衙就算想搞基礎建設也沒有錢。
所以有些王朝乾脆徵發徭役,進行每年一個月的勞作。這種徭役就是給家鄉的縣城修路鋪橋。
但只要徵發徭役,就是給普通農戶家庭增添額外負擔。
一個農夫被徵調走一個月,這個家庭非但沒有收入,失去了頂樑柱,還要給他提供盤纏、乾糧、衣服。
若是不幸,遇到施工事故,導致家中頂樑柱死去,或者落下病根,那更是一個家庭就直接摧毀了。
而河間縣的情況就恰恰與這種悲慘情況截然相反,他們工業已經有了一定的規模,財政就有大量富餘。同樣是留下一半,他們能進行的基礎建設就遠遠超過其他農業州縣。
所以他們能夠締造出無與倫比的交通設施。
要明白一件事,在小農經濟時代,影響一件物品簡直最大的因素就是交通運輸!
甚至這一點放到工業時代也依舊有效。
一噸煤,在山西的售價是三百塊,看起來簡直便宜的沒話說。
所有人都心動不已,這要是運回本地賣掉,一噸不得賺三倍四倍五倍?
這利潤什麼軍火、毒藥、賣娼能比得上?
但山西三百的煤,走高速運到山東的路費每噸上千。
瞬間絕大部分人都失去了興致。沒有火車皮還想運煤賣?
而河間在擁有了這麼便利的交通和龐大的產業規模,在絕大部分工業生產方面,經濟成本都遠超其他地區。
越是高階、需要整合大量部件、需要多個行業參與的高階工業優勢越大。
在河間生產,可以就近找到各種物資,縮短運輸成本,而且有便利的交通設施。
而在其他地區,可能要找一個合格的工坊都要翻山越嶺,運輸成本就足以壓垮很多工坊主。
他們不是不想升級,而是根本沒有實力進行升級。被迫只能生產一些很基礎的手工業產品,比如陶罐、毛毯,櫃子、梳子。
或者依託獨一無二的資源產地,生產一些特色產品。
但這只是理想狀況,因為這隻侷限在了一小塊區域。
如果整個大宋都被捲進來,這一切就截然不同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