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原得天獨厚的地理優勢,使得西方發動的這一場,涉及歐亞非三個大陸的第二次十字軍東征,對帝國幾乎沒有影響。

如果大宋不想管,可以看著十字軍和清教徒在亞歐邊境打死打生,就像帝國看著邊陲長城外兩個蠻夷部落低劣的互毆。

此時帝國,進可以干涉歐洲局勢,退可以作壁上觀,看雙方筋疲力盡。

參戰與否,全看帝國究竟能從中得到多少利益。

而顯然,這場會議中,隨著趙桓定下基調,大宋已經決定全力參戰。

要透過一場輝煌大勝,威服遠方,然後逼迫這一片的國家臣服。

趙桓看著地圖,對所有人說道:“泰西蠻夷,之所以敢主動東征,是為了宗教聖戰也好,為了劫掠財富也罷,最根本的原因,還是以為我朝在波斯都護府的軍隊人數稀少。”

“他們以為波斯都護府那一萬五千人要應對一波一波的十字軍捉襟見肘,所以才膽敢興師動眾,劫掠東來。”

所有大臣們都認可的點頭,這如果波斯能堪比中原,巴格達城裡駐軍十萬,十字軍就算是再覬覦東方財富,也不敢興師東征。

趙桓看著地圖,直接說道:“所以朕打算直接向波斯地區增兵!要讓這些蠻夷知道,我大宋亦有雷霆之威!讓他們銘記,大宋哪怕不願戰爭,也能以絕對實力,碾碎一切豺狼。”

“更要昭告天下,義武奮揚,跳梁者,雖強必戮!”

大宋西征以來,一直考量的是經濟仗,很少打政治仗。

所以在當地的駐軍一直相對較少,能不消耗中原的實力,就儘量就食於當地。

可是,這絕不意味著大宋會一直軟弱綏靖。

在大宋動雷霆之怒的情況下,直接動用國家財富支撐一場遠征,將立即使軍隊規模劇增,對所有蠻夷形成碾壓性的軍事優勢。

這將使任何不安分宵小在跳梁作死之前,認真思考大宋動雷霆之怒,幾十萬王師天降的恐怖後果。

樞相岳飛看著地圖上密佈的驛城,說道:“依靠沿線向波斯增兵,並非難事。關鍵在於增兵多少?”

趙桓直接拍板,說道:“十字軍首次東征,人數多達十萬,這都是用於作戰的部隊和武裝暴徒。王師與其作戰,軍隊規模只能更大,不能更小。”

十字軍作戰的距離大概也就兩千多里,可這十萬大軍的補給讓整個十字軍焦頭爛額,劫掠不到物資,不得不吃皮革充飢。

大宋如果增兵同樣的規模,意味著要從十倍於此的距離上運送海量物資過來。

岳飛面色凝重,說道:“官家的意志,臣等銘刻於心。但要跨越荒漠戈壁、平原大漠,從兩萬裡外保證一支十萬人大軍的戰事,這已經超出瞭如今建設的這條補給線的極限。”

“關於軍隊規模方面,臣並無異議,但關於軍隊徵調,臣有個提議。”

趙桓點頭,說道:“卿是我朝負責軍事部署方面最專業的樞相,有良策可以暢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