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九十七章恐怖的行政開支(第2/2頁)
章節報錯
如果類比的話,這是西方的城堡放大版。
在中原的江南,許多老城區沒有翻修城牆,城高也才一丈有餘,驛城的城牆高度是縣城的三倍有餘。
給驛站建牆,當然不是大宋錢多燒的。事實上驛站不光要轉送大量運往公文,還有承擔轉運糧食,為往來軍隊提供糧食的責任。所以,驛站是位處前線戰區的一個重要資訊節點和大型物資儲備基地,自然要把城牆修的又高又厚。
而這種擁有城牆的驛站因此也一般有另一個名字,名叫某某堡,例如榆林堡、屯邊堡、永昌堡,以及更出名的土木堡。
大宋從高昌一路修到七河、河中、波斯的六百多座驛站中有上百座這種堡壘。
堡裡面囤積了大量的糧食,駐紮了更多計程車兵。多者一個指揮五百人,少者也有一個軍虞侯統帥百人鎮守。
一個堡壘裡面駐紮了上百名專業士兵這是什麼概念?
同期的歐洲,一名領主能在城堡裡組織一百名職業脫產士兵,就能安枕無憂的擋住絕大部分其他領主的進攻。
而這種堡壘,在中原大一統王朝內,卻只是龐大軍事體系中最微不足道的一個節點。
腓特烈如果能有機會到垂拱殿裡看一眼大宋樞密院這絕密的軍事地圖,他一定會拼了命的制止長輩們瘋狂的行為。
這簡直是在送死的路上狂飆勐進!雙方在文明層次和國家財力方面根本就不在同一個水平線上。
就像一個嬰兒去挑戰勇冠三軍的勐將。
等所有人到齊後,趙桓說道:“我天朝上國,威服四海,德被八荒,藩宗之內, 太平和諧,與世無爭。此乃我朝之造化,也是軍民百姓奮戰之赫赫武功。”
“然而西戎生釁,殘虐一方。教皇僭越,為虎作倀。此輩蠻夷,不肯世道太平,歲豐人和,強加戰亂於他族百姓。”
“今日,朕與卿等就要拿下個章程,怎麼去勝殘去殺,將我朝的太平盛世帶給這諸國萬邦。”
將中原的太平盛世帶給這諸國萬邦,這一點真的不是趙桓在狂妄自大。
所謂的世界大戰,其實離中原很遠很遠。
只要東瀛沒有生亂,中原可以太平無憂的處在東方,看著西方打死打生。
這形勢就像第一次世界大戰,西方狗腦子都打出來了,中原沒有受到一點牽連。
第二次世界大戰,如果不是東瀛小日子犯賤,中原原本可以依舊袖手旁觀,根本不捲入亂世。
因為中原的體量實在是太龐大了,諸夏征服無比廣闊的地域,一國抵西方一個大洲。
本章未完,點選[下一頁]繼續閱讀>>
【朕即大宋】 【】
在數千年的歷史中,只要中原不亂,整個東方都處於藩宗體系的和平穩定態勢中,遠離西方的紛亂糾紛。
而在當下,由於趙桓提前佈局,把倭人跟蝦夷人分裂,使東瀛列島上捲入了漫長的內戰。
這個拖後腿的消失,意味著大宋可以身處絕對太平的環境中,看著西方打死打生。
只要中原不想捲入戰爭,就能從容得在一旁作壁上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