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八十九章官員的衣食父母(第1/2頁)
章節報錯
其實趙桓有這種想法本身就是一種可悲。
士農工商四個行業,士者為學,農者為耕,工者治器,商通有無,此之謂事。雖職業分殊,但皆為本業,正所謂柱之石,國之本也。
這本應該是天下的共識,但趙桓卻要擔憂中原在後世出現重農抑商,成為根深蒂固的封建小農國家。
這恐怕是封建士大夫們留下的最大的遺毒,也是明清兩個朝代留下來最深的烙印。
所以趙桓迫切的想知道,民間的經商環境如何,以及怎麼才能確定一項制度,當有人提出重農抑商的說法時,將受到所有人的強烈反對。
趙桓先向韓穗問道:“民間經商環境如何?可有小吏苛刻,惡劣生釁?”
小吏大害。
如果一個小吏,一定要與民間的富豪為敵,是很有可能導致這個富豪在當地置辦的工坊、商鋪倒閉的。
這種小吏多了,當地的經商環境就會變得非常惡劣。
最顯著的就是後世阿三哥,那惡劣的經商環境,簡直讓外資頭皮發麻。
但韓穗卻笑著說道:“官家,其他人如何,臣不清楚。臣經商向來是當地官府的座上客。”
“關於官家所言大勢,臣有一二見解。”
趙桓沒想到韓穗上來就給了自己一個驚喜,立即關切的說道:“詳細說說。”
韓穗不無驕矜,說道:“先說小吏之事,臣可以說,等閒小吏根本不敢與臣為敵。甚至一方官員也必須對我等敬重有加。”
這說法真的讓趙桓訝異不已,中原多少年計程車農工商排名了。
雖然大宋對這方面比較開明,但士人作為四民之首是一向以來的共識。
就連後世都有種說法,宇宙的盡頭是編制。
說大宋一位知府,一位縣令,對轄區內的一名商人必須敬重有加,甚至不敢找他們麻煩,這有點讓人無法理解。
韓穗也不賣關子,直接說道:“其實原因很簡單,這跟我朝稅制有關。”
“我朝地方轉運使是陸續轉變為三司稅賦司所轄,所以地方有完善的稅收體系。按我朝法度,稅收中五成上繳太倉,五成會返還給地方,作為財政支出。”
趙桓瞬間有些明悟了,指出其中關鍵,問道:“稅收關係到地方的財政豐富程度,與所有官員都息息相關?”
韓穗點頭,說道:“除了蘇州這種工商業極度發達的城市外,大部分城市裡,如果有一座僱員超過三四千的工坊和商鋪,那這座超級工坊就是整個地方的稅收來源!”
“以臣在四川的蜀繡工坊而言,這座工坊坐落於鳳州梁泉縣。這座縣往日是一座以農耕為主的尋常縣,沒有任何特產,往日裡無人問津。”
“他唯一的優勢是比較靠近北方絲綢之路,所以臣在這裡設定了一座蜀繡紡織工坊,僱傭當地百姓四千餘人,日產蜀繡上千匹。”
計相楊時讚歎道:“日產蜀繡上千匹,這可是暴富的生意,據老夫所知,蜀繡價比黃金,一匹約在四貫錢左右,僅這工坊就是日進斗金啊。”
四貫錢在大宋約能買到黃金一兩,這四千貫錢,雖然不如皇室在東京的房租,日入萬貫,但也能直接買到黃金千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