趙桓回到蘇州的時候正逢六月中旬,為期三天的百花匯已經開始到了第二天。

不過奇怪的是,趙桓並沒有見到那位風華絕代的詩怡姑娘。

這讓趙桓有些意興闌珊,直接就開始處理起政務。

蘇州的首富,甚至可能是整個大宋的首富韓穗直接被趙桓召喚進了行宮。

一同被召見的還有左相張浚以及計相楊時。

楊時的家鄉就在蘇州旁邊的常州,他這也算衣錦還鄉了。

不過這位計相年紀已經有些大了,將近八十歲的高齡,已經數次向趙桓乞骸骨,想要告老還鄉。

朝廷高層如今是年富力強的一代掌權,他是深感已經跟不上年輕人們的節奏了。

朝廷最位高權重的三個機構,政事堂、樞密院和三司使,其中政事堂的兩位宰相都是三四十歲的年輕人,尤其全權負責政務的右相張浚,是大宋有史以來最年輕的宰相。

樞密院裡張叔夜還在坐鎮,可是整個大宋都知道,張叔夜是負責樞密院行政、後勤、制度事宜的,真正負責軍事部署,練兵打仗的是副相岳飛,這也是一位剛剛三十多歲的年輕人,比當今天子還要年輕。

只有三司使的計相是位老人,跟這個整體氛圍是格格不入。

所以趁人還沒到齊,楊時就再次跟趙桓提起了請辭之事。

他言辭懇切:“官家,臣已過耄耋之年,眼見著就要接近朝枚之年了。平日裡辦公便經常深感精力不濟,再佔著三司之職,恐嚴老昏花,耽誤朝廷大計。”

趙桓看著楊時,他號為龜山先生,這人如其號,其壽比南山不老松,雖然如今已經接近八十歲高齡,但行走起來健碩有力,並沒有一絲昏花老朽之態。

七十多歲的年紀,在後世還在跳廣場舞,去超市搶雞蛋呢。

趙桓便說道:“計相這鶴髮童顏,威風凜然,堪比古之廉頗、黃忠,這兩位七十多尚能上陣殺敵,計相何必早早隱退?”

楊時笑著說道:“國家如今盛世昌盛,人才多如過江之鯽。請官家也成全臣之不情之請,容臣葬於故鄉。這次反京,臣就留在常州頤養天年,享天倫之樂了,就不再與官家一同反京。”

趙桓說道:“距離反京尚有一段時日,計相這段時間再考慮考慮。”

楊時笑著說道:“今臣愚駑,無汗馬之勞。陛下過意,擢臣於鄉野之中,致位宰相。臣恐無以報德塞責。願歸鄉乞骸骨,避賢者路。就不擋後人之路了,願趁這段時間為國家交接三司事宜。”

計相已經這是第三四次請骸骨了,趙桓也不適合再繼續婉拒,便問道:“既然計相心意已定,那朕就不再強人所難。按典制,宰相退位之前,可以向天子推薦一位宰相人選。計相以為誰適合繼續接掌三司?”

楊時認真的說道:“臣聞外舉不避仇,內舉不避親。臣舉薦尚書李綱接替臣擔任計相。”

趙桓沉吟,當初就是李綱擔任宰相時舉薦的楊時擔任計相。

如今計相臨退前,賭上了自己所有的名望、資源和遺產,重新把李綱推上了計相之位,也算是報恩了。

但楊時卻認真的說道:“臣舉薦李綱不為一己私利,而是切實為了國家考慮。”

“李綱當年落相,是因為舉薦折彥質統帥右路軍北伐全軍覆沒,所舉非人。”

“但臣聞當年之戰,折彥質統帥大軍死戰不退,力戰而亡,壯烈殉國。死前身中數十箭,披數創。到死前最後一刻,依舊守在營寨中。”

“臣與李綱都不通軍事,不甚明白當初戰事失敗的根由。但臣以為李綱所舉折彥質的確是忠心耿耿,為王師鞠躬盡瘁死而後已。其作為宰相,這便已算合格。”

趙桓點了點頭,覺得楊時說的也有道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