趙桓想在大宋實現完全平均,那有些異想天開了。

真正想改良內地百姓的生活水準,最靠譜的方法不是把路修到每個內地鄉村,而是允許人口流動到沿海。

百分之六十的世界人口,其實都主要生活在沿海一百千米的範圍內。

所以從唐朝中葉之後,國家的經濟中心,稅賦重點都到了東南沿海。

甚至大宋九成的稅賦都取自東南。

趙桓出神期間,燕穎笑著說道:“官家不是一直思考怎麼才能讓百姓有更多的糧食嗎?”

“我覺得可以讓一部分人進入大海,這樣內地百姓就擁有更多的土地了。”

燕穎只是無心之談,趙桓卻瞬間眼神一亮,覺得她說的簡直就是人間至理,是打破中原王朝興衰週期的一個根本之路。

人口增長,是每個中原王朝都要面臨的最棘手社會治理問題。

晚唐人口只有六千多萬,到了大宋這人口規模卻翻了一倍,一億兩千萬。

但人口增長的同時,土地卻沒有顯著增長。

這不用多說,也能知道土地養不活這麼多人口。

意味著每個人的人均糧食獲取量都大幅下降了三分之一左右。

之所以不是一半,是因為農業技術在迅速發展,畝產量正在提升,以及對外貿易獲取了大量的糧食。

但要知道,糧食短缺三分之一,不是糧價上漲三分之一,而是糧價會上漲到三分之一的百姓吃不起糧食餓死為止。

沒有人會甘願去死,所以一旦人口暴漲,大量人口面臨生存危機,就會爆發起義。

其根本無關天命、國運之類的任何事情,這就是一個生死存活的問題。封建國家的盛世,並不意味著百姓的盛世,而很有可能是大量人掙扎在溫飽線上。

但燕穎的思路給趙桓提供了一個除了發展生產力以外的很好方向,用分配佈局來解決這個問題。

如果說內地依靠耕地可以滿足一億人的人口所需,那大宋可以把這一億人的糧食獲取從今往後分成三個部分。

分別依靠耕地種田,海產漁獲和海外獲取。

其中耕地種田可以養活一億人口,海產漁獲養活一億人口,對外的殖民經濟莊園和商業貿易也能養活一億人口。

大宋的人口上限可以從一億迅速突破到三億,在這漫長的時間裡都不用擔心百姓生活質量降低,或者達到王朝週期的上限,民不聊生,起義不斷。

這個數字都只是估算,大海能不能養一億人未可知。

但方向是絕對正確的,因為提高了整個國家預期可承載的人口上限。如果再加上從美洲獲取的種糧,以及農業技術進步,那麼人口上限會進一步提升。

7017k