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八十五章打破封建王朝週期的關鍵(第1/2頁)
章節報錯
所有人都把趕海的收穫拿了過來後足足裝滿了三大桶,這麼多東西雖然是貝殼類為主,但顯然一家人一兩天也吃不完。
尤其是牡蠣,也就是民間俗稱的生蠔被堆成了一座小山,刨開後整齊的擺滿了整座石板。後面還有鮮活的八爪魚跟海膽、海星,已經處理好,等著煎烤。
趙桓剝開龍蝦的鉗子,也就是俗稱的螯,裡面的肉經過清蒸,肉質鮮嫩雪白,蘸著調配好的蘸料,簡直是人間美味!
把龍蝦肉當饅頭吃,塞滿一嘴的幸福感,簡直絕了。
蝦肉的肉質白嫩、柔軟而甜美,最經典的描述就是口感很像鹽拌鮮荔枝。如果楊玉環在這裡,一定會很喜歡這種味道。
吃完龍蝦,趙桓面前已經擺了三個巴掌大小的生蠔,烤好的生蠔帶著蒜香味,熱度適中。
趙桓吃下去一個,就感覺肚子裡暖洋洋的,剛才在水裡折騰下來的飢餓感全部被驅散,剩下的全是飽腹的幸福感。
可是這麼大的生蠔,大概還得有上百個。
燕穎嚐了一口龍蝦鉗的肉,眯著眼睛,笑意盈盈的讚美道:“這味道比在宮中吃的還要好。如果能把這些龍蝦賣到內地,漁民絕對能賺到豐厚的家財。”
她就是負責皇室財團的,對賺錢這方面有著最直接的認識。
趙桓點了點頭,說道:“是的。這還只是沿海趕海的收穫,沒有太大的成本。如果能開著漁船下海,收穫必然會遠超於此。”
“只要出海一日,所獲食物就遠遠超出全家飽腹之需。多出來的都能賣到市場,獲得盈利。”
趙桓認真的思考著這方面事情,後世有很多海鮮市場,即便如今在渡口、碼頭也有常見的魚市。
但現如今的一個巨大問題是,靠海吃海的這些特產,無法遠離水域。他們輻射的範圍很窄,只能在沿河、沿海幾百裡範圍內。
就像羅馬帝國,他的疆土就在沿地中海兩岸幾百裡範圍。
這顯然跟交通運輸的成本和時效有關。
沿海豐富的物產,能夠開拓的市場非常有限。
所以百姓沒有興趣下海,因為本地人都已經吃習慣了這些東西,就算有盈餘也賣不上價格。
而能賣上價格的內地,他們又無法承擔運送過去的交通成本。
趙桓對燕穎問道:“你覺得把海產輸送到內地,從盈利的角度而言,需要什麼?”
燕穎毫不猶豫地說道:“那肯定是港口啊。如今港口太少,以至於各州有蕃舶之饒,雜貨山積。而水產貨物卻不能及時輸送進分散的地方。”
“像商船、艦隊出海,走泉州、廣州、蘇州尚可。其貨物繁多,需要巨大港口,吞吐貨物,載貨極多。但在國內沿海之間貿易,大可不必走這些港口。”
“而漁船更是可以找個普通小港就能停靠。”
“我覺得沿海各州應該都設定港口,以道路相接。順暢溝通海路運輸和陸地運輸,再區分開遠海貿易與近海貿易。讓遠海航線與近海航線分流。”
趙桓沉吟了片刻,覺得燕穎說的有道理。
海產首先要滿足的不是內地,而是把沿海縱深一帶全部打通,也就是沿海五百里內的區域市場全部佔據。
以後世的科技水平和物流水準尚且不能實現內地和沿海完全相同的經濟水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