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十九章種植園經濟(第2/2頁)
章節報錯
少量富族擁有大片廣袤平坦的土地,他們提供最專業的農耕工具,耕田騾馬、耕牛,精打細算,僱傭最少的客戶,實現最大的效益。
這對普通百姓而言相對殘酷,但同時農業生產率卻也的到了極大的提高。
甚至不用趙桓指點他們怎麼去發展莊園經濟,只要他們把這一套傳統照搬到夷州,就能實現對夷州資源的最大化利用。
他們佔據土地,然後僱傭夷州土著進行耕作,甚至不需要中原移民過去,就能將中央山脈以西的土地迅速開墾出來。
因為是莊園經濟,每一戶豪族都會給生產配上足夠的耕牛、先進的農業生產工具,比如說秧馬,就是時下非常先進的一種農耕插秧器械。
大宋最頂級的大文豪蘇軾為其作《秧馬歌序》,盛讚這種先進的農耕手段。
“拋擲不停手,左右無亂行。被將教秧馬,代勞民莫忘”
僅透過詩詞就可見這種秧馬極大的代替了百姓的勞作,提高了生產效率。
這種先進的農耕工具,普通小民之家只有不到十畝耕地肯定是用不上的。只有大豪族、大士大夫家族,田連阡陌,才會大力普及這種器械。
因為生產效率越高,他們需要僱傭的客戶也就越少,所需支付的薪金就越少。
胡銓很快就想通了官家的的佈局,說道:“蘇州鉅富之家極多。由他們組織人手,帶上物資登陸夷州,很容易便能召集土著,開墾出一大片肥沃良田。如果朝廷能保證其開墾所獲良田,臣有信心親自號召起一批義士,為國效力。”
義士。
趙桓不禁一笑。隨著國家開拓進取,這些大商人,大資本家,都換上了一層光鮮亮麗的皮囊。
不過,相比較那些在國內內卷,跟平民百姓爭幾棵蔥、幾頭蒜利益的財團,這些積極開拓國外的豪族,也的確是當的起義士之稱了。
趙桓說道:“卿可以跟所有豪族明言,朝廷在夷州六年內不會徵收農稅,免稅時間整整翻了一倍。一片土地,連續耕作三年就歸其所有。”
“若其往中原運糧,中原將依照法度,對糧食免收其商稅。”
胡銓信心十足的說道:“若如此,等於是國家提供土地,供豪族擴充良田,臣相信必定會有大量豪族踴躍前往。”
趙桓點了點頭,大宋的國家觀念就是這樣,富室連田阡陌,為國守財爾!
土地在百姓手中還是在富戶手中,朝廷並不在意。反正最後財富、稅收都會流向國家。
此前大宋農民起義頻繁,是因為富商完成了資本積累,卻沒有推進工業化程序。
大量失去土地的百姓無法在農田之外獲得其他收入,卻揹負了沉重的人頭稅。
如今這兩方面全被趙桓給改革了。大量農民無需困在那幾畝薄田裡,可以更廣泛的投入工商與開拓當中。
如果趙桓對夷州的規劃一切順利,那麼夷州文明將迅速從蠻夷時代推進到,19世紀米帝南北戰爭時期的南方種植園經濟時代。而中原則保持著類似米帝北方的工業經濟優勢。
或許種植園經濟並不先進,但對於整個國家而言,卻非常必要,它們可以為工業提供原料,為商業提供市場,促進整個社會的繁榮,積累大量財富。
而這一切,對朝廷而言本來就是無本買賣,夷州此前並不在朝廷治下,交給豪族打理之後,幾年內就從無到有為大宋提供了源源不斷地財富。
趙桓當然沒有理由抗拒。
7017k