開發夷州這不是一個很難的事情。

所謂的島上瘴氣叢生,那是指中央山脈等山地。

夷州的精華面積其實很小,也很集中,就在中央山脈以西,靠近大宋的一片狹長平原上。

而且這裡的水稻可以一年三熟甚至四熟。

趙桓對胡銓說道:“夷州人口不會太多,將這片土地開墾出來,每年的豐收都會盈餘下來,可以向中原提供數以億計的糧食。能供養中原一千萬至兩千萬人。”

中原總共人口也就一億兩千多萬人。

如果夷州一地就能供養兩千萬人,等於解決了中原六分之一的人口供糧。

胡銓眉頭微蹙,不是很理解,為什麼官家要跟自己一個蘇州知府講這個?

如果要開發夷州……找福建路的官員不是更合適嗎?

猶豫了一下,胡銓問道:“官家可是有何需要臣效勞之處?”

趙桓笑著點頭,說道:“這件事非你蘇州知府不能辦。”

“卿以為朕所設願景,難點在何處?”

這一點難不倒胡銓,作為一位能臣,他才思敏捷,實幹才能斐然。

立即指出:“臣以為難點有二,其一是如何有效開墾這荒田,使糧食產出多於消耗,能夠反哺中原。”

“其二,在於如何轉運。畢竟數千萬石糧食,要轉運回中原,實在是一項當前運輸十分艱難的重任。若糧價太低,甚至可能利潤不及運費。”

至於其他的,像征服戰事,統治穩定等,胡銓完全未提及半字。

以大宋如今武德,以及夷州陸上連鐵器都稀缺的情況,大宋禁軍幾百將士手持火槍列隊,就能擊敗數千人的叛軍。

在夷州駐兵一千人,大宋的統治就會穩如泰山。

趙桓面露讚賞,不愧是最欣賞的年輕大臣,一陣見血的就點出了問題的關鍵。

“如卿所言,開發夷州,這是最難的兩點。但解決這一切的關鍵卻都在蘇州。”

“在蘇州?”胡銓詫異不已。

“朕可以跟卿直言,朝廷不會興師動眾地向夷州移民。當地人口增加,只會增加糧食消耗。如果要官府來開發,前期地投入會十分龐大。”

“但如果由豪商、士大夫來開發,他們則會精打細算。士大夫們不是最愛兼併土地嗎?這正是他們地機會。”

“如果論富庶,天下豪商、富戶無人能與蘇州相比。只要蘇州地豪商願意去夷州,他們可以佔據大片土地,大範圍、規模化經營。農業效率將遠高於自耕農的精耕細作。”

這一點是大宋的特色。

大宋從立國以來,就不立田制,不抑兼併。

所以相較於任何其他王朝,大宋的豪族都更擅長大規模經營農業。

這也是最像殖民經濟的一種模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