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六十章東方金融中心(第1/2頁)
章節報錯
趙桓與胡銓談完夷州的農業開墾,剩下的問題就是怎麼把這一批批糧食運送回中原了。
中原的最大特點就是領土面積廣闊,一些對大英帝國完全不叫事的問題,在中原卻是最棘手的難點。
就比如,英倫三島完全不會想怎麼把糧食運送到各個地方。船隻隨便找個地方一停,糧食背也背到目的地了。
但在大宋,這廣闊的面積卻非常考驗官府智慧,怎麼樣把從海外獲得的財富輸送進內地?
趙桓倚在座位上,對胡銓說道:“糧食從夷州運出來不難。夷州西海岸,從北到南有多處天然海港,可以建設成貿易港口。東西向僅數十里,最寬的地方也不過百餘里。就算是人背肩扛也能把糧食運送到碼頭。”
這方面大清給過最典型的示範。無數長工、短工、力士就在碼頭肩扛物資,賺取工錢。
不是這種制度有多先進,而是百姓已經脫離了農田,可以靠打工謀生。
是最類似大宋如今這種農業化向工業化過渡的時期。
這說明中原封建王朝向工業化過渡是具備可行性的。
而大清之所以沒有順利跨越,卻卡在了一個恥辱的位置上,關鍵在於大清空有農業基礎、外在市場,在內部卻沒有強大的工業動力。
而這一切恰好是大宋的優勢。
國小地狹有小的好處,地大物博也有中原王朝的優勢。
那就是中原擁有無與倫比的工業產能,遍佈東、中、西三大片工業區。
趙桓對胡銓說道:“糧食從夷州運出來之後,往中原運輸就體現蘇州的關鍵地位。蘇州作為漕運起點重鎮,承接南北,溝通內外。”
“不僅僅糧食會在這裡卸貨,同樣各種來自中原的工業品也將在這裡出海。而運送工業品到蘇州的貨船,是絕不會空船而歸的。”
“卿以為這些貨船會在蘇州採購什麼?”
胡銓思考了一下,果斷回道:“原材料、奇珍異寶、香料寶石以及糧食!”
沒錯!
在工業興起後,中原內部既是一個亙古未有的工業國度,同時也是一個最龐大的市場。
雙向迴圈下,能夠提供強大的動力,既向外輸出工業品,也提供強大的吸力,吸納從四面八方來的各種物資。
所以大宋並不像後世的天朝。而是更像天朝與米帝的結合體。
既有天下第一的工業,又有最龐大的市場。將會吸引著整個天下的財富源源不絕向中原匯聚。
這會導致一個最顯著的結果。
那就是大宋帝鈔將成為最流行的貨幣。而且不需要與任何黃金、石油一類等價物錨定。
因為無論是大宋的工業品,還是大宋的消費市場,都將使想跟大宋貿易的外邦,必須持有大量帝鈔。
而且龐大的國家工業,帶來的另一個結果就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