趙桓與胡銓談完夷州事宜,目光隨即就聚焦在了夷州更南方的區域。

夷州最南端就已經身處熱帶,再向南就是那些熱帶的中南半島國家和島國。

這些國家距離中原太遠,種穀物運回來也不太划算,所以他們最合適的佈局就是種植經濟作物。

比如甘蔗、棕櫚樹、肉豆蔻樹、椰子、茶葉、丁香、胡麻、可可、橡膠。

這其中甘蔗可以就地製糖,棕櫚樹可以制棕櫚油,肉豆蔻、丁香、胡麻都是價值昂貴的香料,販賣到任何地區都能賺回大量財富。椰子、茶葉、可可則是著名的飲料,暢銷各個胡族部落。最後的橡膠將顯著影響工業化程序。

而且作為經濟作物,這些植物除了甘蔗,都是多年生習性,生產上通常採取種植園方式。種下去之後可以長期受益,如橡膠樹的自然壽命有百年以上,椰子的經濟壽命可達八十年以上;即使藤本的胡椒,其經濟壽命也可達幾十年;

一次性種植肉豆蔻樹十二萬株,一個家族就能源源不斷地從種植園裡獲得大量珍貴的香料,售往四方。

這些經濟作物的果實如茶葉、香料、白糖、棕櫚油送回中原,收穫的利潤要遠超運費,這能極大調動所有豪族的積極性。

所以在胡銓離開後,趙桓就對唐怡說道:“讓左相和樞相過來。”

很快左相張浚和樞相張叔夜便抵達房內,二人恭敬地拱手行禮:“拜見官家,聖躬萬福。”

“免禮。兩位相公這一路觀江南風情,可有何感觸?”

樞相張叔夜德高望重,先說道:“臣觀東南富庶,著實可謂冠絕天下。但這財富,一代代家世相傳,而埋之地下,於國無用,著實可惜。”

張浚年輕氣盛,則直接說道:“直到南下,臣方知何謂東南富庶。若欲國家昌盛,臣以為當竭力慣承祖制,天下稅賦九成出自東南。”

“除祖制外,臣以為當前之重,在於如何取富戶之有餘,而補天下之不足。”

趙桓笑著點了點頭,說道:“卿二人的觀點,朕以為甚善。朕觀前朝之弊,在於恩厚富戶有餘,而苛刻百姓乃止於殘暴。”

當然這一點也是封建統治者不得不選擇的制度。

百姓不識字,皇帝想治理國家必須依靠那些世代門閥的大家族。如果不籠絡他們,他們怎麼會支援皇帝統治?

所以,在百姓苦難與皇權穩固之間,他們果斷選擇皇權,把利益讓給了士大夫、大豪族。

要解決這個問題,靠的不是打打殺殺。

興百姓苦,亡百姓苦。就是因為即便換了一個王朝,百姓還是最底層的被統治者。

真正能徹底解決這個問題的方式,反而出自百姓自身。

那就是人人如龍。

每個百姓都普遍讀書,能夠決定自身的命運。

皇帝不需要某些大家族的支援,層出不窮的基層學子,能真正決定整個國家的走向。

這個時候,皇帝自然而然地就能對大家族揮動屠刀了。

趙桓說道:“國家真正地善政是,取富族之財,實現財政昌盛。以大量盈餘地財富,去賑濟基層百姓。從而實現中庸平和,人人中產。”

“至於制度,倒也不必太複雜。朕打算對所有富戶施行五級遺產稅,從家財萬貫開始,最低收稅百分之四十,最高收稅百分之六十!”

遺產稅,是趙桓覺得中原最應該借鑑古羅馬的稅種。

因為中原的富戶實在是太多了,而且家族、門閥世代傳承。他們兼併土地,魚肉鄉里,為富不仁,又把大量財富堆在地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