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僅僅是為了維護大宋的鑄幣權,同時也是為了獲得原料產地。

中原自古缺銅,但在西域,在南亞,尤其在印度,銅還真不是特別稀缺的金屬。

如今大宋的局面是,越向外擴張,越有利於鞏固自己的軍事霸權。

趙桓面帶微笑,對岳飛說道:“當然不會讓卿只帶著火炮就出徵,朕還為卿準備了另一種利器。”

沈耽一揮手,工匠們立即抱著一柄火槍走了上來。

歷史上第一把火槍的發明時間是1128年,而如今是1133年。

在趙桓的干預下,火槍的問世時間足足晚了五年。

但科技水平卻整整提升了一代!

從突火槍,變成了火繩槍。

最主要的變化就是材質大不相同,如今趙桓拿在手中的這把突火槍並不是以竹竿為材料,而是以實木為材料,槍管則以鋼鐵為主。

但這根槍管可不是泥模打造的,而是工匠一錘一錘敲出來的。

沈耽向趙桓介紹道:“為了打造這槍管,工匠是以鐵挺一條,粗如木箸者為冷骨,然後裹上燒紅的鐵錠,錘制而成。”

這是個純手工活,沒有任何技術含量。從第一代槍管,到二戰,工藝一直是這樣。

“槍管被錘合在一起相對簡單,關鍵則是使其槍管內部光滑白淨,沒有鐵屑。為此工匠又設四稜錐約箸(筷子)粗細,透轉其中,使極光淨,則發藥無阻滯。”

趙桓後世學的不是機械專業,還真不清楚原來打磨拋光,只要用四稜錐高速旋轉就能完成。

可能是為了保證槍管不炸膛,趙桓手裡的這把火槍非常具備原始感,表現為一個又粗又長。

槍管大概有足足有三指粗,估計口徑得有三十毫米,幾乎可以稱為火銃。

槍長五尺,槍管獨佔四尺有餘。什麼概念,一名皇城司親從官也就堪堪五尺多一點,這火槍幾乎與士兵奇高。

至於點火,那就非常簡單了。其原理跟大炮一模一樣,扣動扳機,讓綁在扳機前面的火繩落下來,直接接觸火藥,引燃發射。

鳥銃得名,就是因其點火結構在點火時如鳥嘴啄水。

一排工匠端過來二十把火槍,每個人右臂上都纏繞著足足一米多的火繩,火繩前端綁在連結扳機的夾子上。

看到這一幕,趙桓頓時莞爾,這真是把火繩槍的特點演繹的淋漓盡致啊。

不得不說,在皇權體制下,所有人都是絞盡腦汁地去體會聖意。

趙桓一句火繩槍,整個火藥作坊就竭盡全力朝著這方面靠攏。引火方式,必須是用緩慢燃燒的麻繩。

“試槍吧,讓朕看看這火繩槍到底有幾分神韻。”

7017k