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十七章膛線與火槍(第1/2頁)
章節報錯
號稱戰爭之神的火炮,其實原理非常簡單。
就是火藥在密封的炮筒裡爆炸,然後氣壓將實心炮彈透過炮筒飛出去。
這就是一個大力出奇跡的事情。
所以防止炸膛的原理也非常簡單,最粗暴的就是加粗炮管,讓火藥炸不開鋼鐵。最精細的就是標準化裝填。最高階的就是改善炮筒材質。
明代中期火炮容易炸膛,一個是鑄鐵工藝不行,一個是士兵裝填火藥量全靠個人感覺。到了後期,炸膛問題就憑科學經驗解決了。
大宋雖然沒有大明那麼多科學經驗,但硬生生是靠著砸錢達到了同樣的效果。
炮管用最珍貴的黃銅,就連火藥包都是用絲綢包裹的。
之所以選用絲綢,就是因為生絲精緻且高階,點然後幾乎沒有殘留。
這一點,哪怕日不落帝國全勝時期都達不到,要第二次工業革命之後,英軍才有實力用生絲包裹火藥。
大宋火炮的威力,可以說全是用錢砸出來的。
在熱兵器時代,有錢就是可以打造絕對戰力,這絕不是冷鍛甲、日本刀可以憑手工趕上的。
但如今的火炮還屬於滑膛炮,威力與線膛炮差距不大,主要差距在膛線的穩定上。
趙桓直接開歷史外掛,對沈耽吩咐道:“接下來火炮的改進主要分兩個方面,第一在炮筒內刻畫膛線。第二設計一種炮彈,外面包裹一層鋼鐵,裡面裝滿火藥。”
這兩種東西基本上後世男性稍微關注一下軍事方面都能瞭解。
這其中膛線聽起來高階,其實不難解決,畢竟炮筒是銅鑄的,只要設計一種鋼製膛旋,稍微用上槓杆、齒輪,就能把膛線刻到炮膛上。
想要在金屬表面雕刻上某種線條紋路,這絕對難不到中原的技術工匠。
難的反而是大部分人以為的簡單炮彈,也就是開花彈。
拜後世那些無良電視劇導演所賜,很多人誤以為初代火炮的炮彈砸出去以後會爆炸……
事實上非常漫長的時間裡,火炮砸出去的炮彈就是一個實心鐵疙瘩。戰事緊急時,炮彈打光了,士兵甚至會往炮筒裡放鉛塊、石塊。
所以一直到拿破崙兵敗滑鐵盧,炮彈也不會爆炸。
想要研究延時引信,要技術官僚、工匠們不僅具有非常高超的鍛造工藝,還要有非常強的數算基礎。
在趙桓吩咐完科研方向後,沈耽略一琢磨就想到了幾種雕刻膛線的辦法,說道:“關於膛線,臣以為可以將炮筒取下,固定在一處,然後以一長杆鐵棒,一端固定刻錘,一端以機械旋轉便可以在筒壁上留下膛線。”
趙桓點了點頭,說道:“具體怎麼雕刻朕不管。哪怕八級鉗工,手搓膛線,也能把膛線刻進去。卿等要多實驗一下,什麼紋路的膛線,炮彈最穩定。”
“不用吝惜錢財,多設幾組,同時實驗,儘早將線膛炮製作出來。朕希望年底之前,就有一批火炮交付給神武右軍。”
神武右軍作為大宋最具忠誠傳統,驍勇善戰的軍隊,自然是毋庸置疑的第一支換裝熱兵器的軍隊。
趙桓轉而對岳飛說道:“國家鑄銅火炮,需要大量的銅。而高昌卻仿製帝鈔,搜刮銅幣,遺害無窮,所以卿知道為何這個國家非滅不可了。”
岳飛鄭重點頭,說道:“有此神器,臣必破高昌於西域,亡其國,滅其種,絕其苗裔!”
大宋的對外征服,重建霸權體系已經是勢在必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