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九十七章儒釋道的沒落(第1/2頁)
章節報錯
“天生三武禍吾宗,釋子回家塔寺空,應是昔年崇奉日,不能清檢守真風。”
這首詩是大宋宗頤禪師對三武一宗之厄的總結。
佛門中不缺聰明人,能一眼看出三武一宗滅佛的本質。
但聰明的個體無法挽救整個墮落的階層。
佛門崇尚輪迴,如今這一切就像佛教正經歷著輪迴。
整個佛教,再次因為像士大夫階層一樣,無可抑制的貪婪,大肆兼併,而被迫成為朝廷要清洗的物件。
其實佛門與士大夫們相似之處極多,都是憑藉著讀書識字、免徵賦稅、免服勞役而成為特權階層。
有了特權,他們就大肆兼併,借貸收債,腐敗貪婪。
區別是,儒釋道三家,道家已經用黃老之學證明過了,自己不太適合統治。釋家根本就得不到中原的統治權。只有儒家,成功把自己包裝成了適合統治封建國家的模樣。所以儒家士大夫們比和尚更貪婪、更腐敗,藉著權力魚肉百姓,為禍一方。
儒家士大夫們比之和尚,在武力、地位上沒有任何優勢。唯一使他們避免厄難的就是他們宣傳的適合治理國家。
所以朝廷既然能把特權階層的和尚一次次肅清,要肅清儒家士大夫們其實也是輕而易舉。
關鍵只是肅清了儒家士大夫們之後,究竟有沒有階層代替他們幫皇帝治理國家。
而如今的大宋顯然是具有這個階層與勢力的。他們在朝廷的最高層,也有自己的代表。
那就是計相楊時。
作為前國子監祭酒,無數出仕的學生都自發圍在他身邊,組成了一個新的群體。
他作為學壇泰斗,也必須站出來,為學生們爭取利益,壯大階層。
要與士大夫特權階層相抗衡,那沒什麼比和尚們更適合成為學生階層的養料了。
他們同樣是特權階層,把他們的利益讓渡給學生,這個蓬勃的階層立即會獲得極大壯大。
學生們與士大夫最大的區別就是,這個階層代表了大宋最先進的生產力,最開明的思想。
這個階層足夠龐大,龐大到遍佈社會從上到下的各個層級,上至公卿官員,下至工坊主、商人、傭工、技術工匠。他們不會像士大夫們一樣一小撮人抱團,不事生產,卻趴在整個國家軀體上吸血。
所以他們指定的政策,一定會有利於整個階層的進步。
而不是像大明士大夫一樣,瘋狂的復甦小農經濟,將重農抑商奉行到死。
楊時管理財政,思路十分清晰,更傾向於用資料說話。
在梅執禮之後,楊時主動站了出來,說道:“臣建議由三司主管佛教更易之事。當年韓愈勸唐武宗滅佛,詔令之下,天下所拆寺四千六百餘所,還俗僧尼二十六萬五百人,收充兩稅戶;收膏腴上田數千萬頃,收奴婢為兩稅戶十五萬人。”
“因此,若由三司主此事。國家至少直接新增官田數千萬頃。”
數千萬頃是唐代的數字,這個數字有些誇張了,當時號稱地上佛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