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百零四章UFO與龍與汽車(第2/2頁)
章節報錯
範思忠開啟的那一頁上,右面有詳細的文字描述。
“予周遊天下,嘗見輕帆鉅艦自行於水上。東坡居士言:‘掛輕帆,飛急槳,還過釣臺路。酒病無聊,欹枕聽鳴艫。’”
“偶有所思,若舟能掛帆而行,車為何要以騾馬相牽?我朝缺馬,何不移輕帆、流水之力,牽引馬車?”
“設車架有三輪,上置輕帆,以風吹輕帆,便可催動車架向前。”
“若無風,則可以流水驅動轉軸,使車軸向前。”
在文字左邊,他還畫出了九副詳細的構造圖。
整體是一輛造型簡單的三輪車,與馬車唯一的區別是本應該騾馬牽引的地方換成了輪子,又在馬車上面懸掛了幾座風帆。
然後剩下八副圖都是描繪車輛各個部分的詳細構圖,風帆可以調整方向,車軸用齒輪連結。
最關鍵的是,在車子的最後方,還有個巨大的水桶,連結著後輪的驅動軸承。
大概這位教授也模糊地認識到能量守恆,水流不能源源不斷地迴圈,從高處落下不可能沿著管道再返回高點,所以他又在軸承之旁加了一個戰艦上的踏板,透過腳踩踏板將水再送回最高點。
範思忠讚道:“這位教授真是個天才,有水流衝擊,腳踏之力可以省半。或許真的能無騾馬而車架自行。”
趙桓莞爾一笑,這個設計其實沒有什麼先進之處,基本上可以看作一個縫合怪,把大宋如今有地技術都拼湊到了一起。
說他能跑起來,趙桓是相信地。但說他有什麼實際作用,那簡直是在開玩笑!
但這其中所展現地設計理念,令趙桓非常在意。
至少這個教授清楚的認識到,除了騾馬牽引,用推力也能驅動車架向前。
而且他採用的力學佈局也十分合理,利用推力去推動後輪軸承,從而帶動整個車軸轉動。
講道理,最初的汽車也就是這種理論構造。
只是汽車用的是蒸汽產生的推力去帶動後輪轉動。其原理跟馬車一樣,也是透過後輪轉動帶著馬車前行。
所以想造出蒸汽車有什麼特別難的科技嗎?
並沒有!
大宋的學者們雖然不懂得蒸汽的原理,但他們只要知道蒸汽能夠產生動力,那把蒸汽利用起來那完全是手到擒來。
畢竟中原的整體思維體系,最擅長的就是這方面的實際運用。透過觀察區域性的物理現象,可以輕鬆製造出技藝超高的實用發明,領先西方數百上千年。
7017k