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九十三章一城帶富一國(第1/2頁)
章節報錯
絲綢之路究竟有多少財富?
從中原的角度或許很難看出來。因為中原太大,生民兆億。普通百姓的艱苦掙扎與士大夫們朱門酒肉臭的矛盾,貫徹每個王朝始終。
像太康盛世那種家家戶戶田地數百畝,天下無窮人的情景,只是曇花一現。
但在絲綢之路上的沿線國家,卻能深刻體會這條絲路的財富。
例如吐蕃、例如高昌,都是依靠著絲路,發展出了繁華的經濟,積累了大量財富。
因為有這種珠玉在前,所以隴右都護府格外迫切的想要對絲綢之路與茶馬古道徵稅。
只要隴右都護府能認真梳理商稅、關稅,必然能重現當初吐蕃的富庶情形。
有錢、有糧,隴右都護府在當地的統治自然會更加穩固、順暢。
因為財政富庶,隴右官員就不會去盤剝、壓榨胡族。
政務清明,稅賦輕鬆,胡族部落自然也就罕見叛變。
宋軍可以沒有後顧之憂的地討平任何野心家與跳梁者。
計相楊時對劉錡分析道:“劉都護之言,便可知吐蕃當地仍舊以農牧為主,城市並不繁盛。”
劉錡不理解,問道:“計相為何如此斷定?我在西寧城,親眼見到商貿往來,絡繹不絕。車馬商隊,阻塞於路。”
“西寧城中僅胡商便有三百餘家,大小商戶或達千家。每日進入城中商隊數以百計。這不算繁華,如何算繁華?”
“這些商隊的車馬多上百,每車運輸財貨可值百千貫。即便十一稅,一個商隊也能繳納數百貫、數千貫錢。”
“如此多稅收,卻不收取,充實國庫,誠為遺憾。”
計相楊時抬起頭,看向劉錡,問道道:“那劉都護可曾統計過這些商隊是進西寧城的更多,還是出西寧城的更多?”
“這……倒是未曾統計過。”
“那可曾統計過,是從西方來大宋的商隊更多,還是大宋前往西方的商隊更多?”
劉錡皺著眉問道:“這有何區別嗎?”
楊時笑著點了點頭,說道:“區別還是極大的。如果劉都護在東京多閒逛幾日,就會聽到一句特別有名的諺語,零稅率便是最好的稅率。”
“三司曾做過嚴格統計,從東京往四方的商隊,要比從四方往東京的商隊,約多出兩倍。”
劉錡震驚的瞪大了雙眼,臉上滿是不可思議,脫口而出:“不可能!這怎麼可能!”
“東京人口上百萬,要仰仗四方漕運,依靠東南方物,才能維持運轉。”
“商賈大族,無不往東京運送奇物,以滿足東京士大夫及百萬軍民所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