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九十章隴右的回報(第1/2頁)
章節報錯
雖然都是封建社會,但大宋的社會財富與秦漢的社會財富,完全不在同一水準。
上千年的差距,不僅僅體現在鋼鐵、兵刃方面,更在社會生產力與農業產出方面有天差地別。
與秦漢苦苦掙扎在溫飽線上不同,大宋的農業已經高度發達,可以供應社會之餘,再追求更多的財富,用大量財富積累,投資到工業生產方面。改善生產科技,提升工業產能。
因此對財富積累,趙桓就看的非常重視。大宋興師動眾打一仗,究竟是賺是賠?
吃著小穎兒為他剝的荔枝,趙桓裝作漫不經心的問道:“劉卿,跟朕說說隴右的形勢,我大宋在隴右應該是欣欣向榮吧?”
劉錡連忙放下手中的崑崙瓜,說道:“官家隴右形勢如今大好。草頭韃靼被王師所滅,黃頭回鶻可汗死於牧場之爭。其子率部四萬餘人歸附我朝,其弟逃亡高昌。”
趙桓眉頭一簇,問道:“回鶻可汗之弟逃往高昌?難怪高昌最近主動往東京獻上貢品。這回鶻高昌不滅,實乃我朝在西域之掣肘。”
高昌國名為回鶻高昌,也就能理解他們與黃頭回鶻的關係。
一支回鶻人逃到了高昌,隨時可能捲土重來,這高昌就能透過與黃頭回鶻勾結,將勢力染指到高原上。
劉錡說道:“官家,臣以為留下一支黃頭回鶻倒並不是壞事。我朝只是羈縻管理西海以西的廣闊草原。對這片土地,我朝一無人口定居,二無官僚駐軍。只是將他們分割封給了各部吐蕃部落。”
“回鶻人與吐蕃人爭奪牧場,紛亂不斷,有利於我朝遂行統治。以免出現一方獨大。”
樞相張叔夜也緩緩點頭,贊同道:“戰亂有時亦並非壞事。強求和平,反而會醞釀更大隱患。”
這世界,從有人類以來,和平的日子屈指可數,戰爭、紛亂才是常態。
大宋能保持上億人、數萬萬里疆土長期和平,那是因為大宋是天朝上國。
對周邊胡虜部落而言,一直持續戰爭,是常年以來都要面對的情況。
隴右都護府如何進行軍事管理,趙桓承諾過不會微操指揮,但隴右都護府的財政,他還是牢牢握在手中的。便問道:“這次開拓隴右,財富收支情況如何?”
劉錡說道:“此次動用大軍十餘萬,民夫三十餘萬,共計消耗穀物、乾草八百四十六萬石。軍費四百八十餘萬貫。”
“如果全部折銀,開拓隴右共耗費一千五百萬貫左右。”
趙桓不動聲色,聽著劉錡繼續講吓去。
一千五百萬貫,這個數字即便在如今的大宋財政度支中,也接近軍事開支的十分之一。
而在靖康之前,這個數字能直接清空朝廷一年的財政盈餘,打不上幾年,朝廷太倉就會被清空。
中原王朝不願意動兵,也有很大程度這方面的原因。打一個草原部落,動輒靡耗巨大,但收穫卻寥寥無幾。
入不敷出,打幾仗朝廷財政就破產了。到時候真正有威脅的部落崛起,中原王朝軍費不足,戰力低靡,反而無法平定局勢。
所以不到萬不得已,能不出兵就儘量不出兵。
劉錡也擔憂官家會考慮這方面的事情,因為收穫不及軍費,而放棄邊疆進取,轉為消極防禦。
便連忙說道:“雖然支出一千五百萬,但這次重開河湟,收穫同樣巨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