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時間。

四周眾人皆看向了嬴政。

嬴政眼眸如一汪古井不波的泉水,好似根本沒聽出兩人爭執之事。

淡淡道:

“扶蘇監軍?理由。”

聞言。

楊端和麵色微變。

姚賈卻是面上一喜,原本有些緊張的臉上頓時閃過一抹紅暈,嬴政的話彷彿給了他繼續開口的勇氣和鼓舞。

姚賈道:

“啟稟陛下。”

“北御匈奴乃立國時定下的國策。”

“事關大秦未來的長久安定,此事事關重大,必須輔以近臣相督。”

“而且陛下巡狩之旅開啟之前,便已經定好了北疆五件大事,其一是今年平定胡患,追殺匈奴,徹底平定陰山以北,讓大秦北疆子民不再受胡禍之擾。”

“其二,則為籌劃修建長城,以為永久屏障。”

“其三,大秦一統之後,雖在北疆名義上設有郡縣,但北疆不少郡縣因為時有匈奴擾襲,不少所設郡縣近乎是名存實亡,根本難以實際管轄,等胡患平定後,需著手實設邊地郡縣,將北河與陰山邊地統一設縣管轄。”

“其四,向北河遷移數十萬成軍人口定居北邊,鎮撫千里。”

“其五,加緊修築、擴建九原直道,以保障糧秣輸送,從而讓北河一帶邊地徹底收復。”

“臣深知蒙恬上將軍之大才。”

“但人力終有及,蒙恬上將軍,時刻需領兵防範匈奴擾邊,若是再讓蒙恬上將軍兼顧北疆的其餘諸事,實是在空耗蒙恬上將軍之精力,故臣才提議,讓扶蘇公子北上監軍,以督促北疆各郡縣完成諸般事宜。”

“臣舉薦長公子,非是出於私心。”

“完全是一片赤誠。”

“當初陛下一統六國之時,長公子便已開始處理各方政事,對政事之道十分熟悉,北疆事態嚴峻,又無比重要,放眼朝廷,能勝任此事者寥寥,目下唯長公子最為合適,因而臣這才斗膽舉薦長公子北上監軍,替陛下鎮撫千里。”

“請陛下明鑑。”

“此外。”

“臣同樣建議任秦尚書令為主官處理儒家之事。”

“秦尚書令此次遇襲於魯縣,此事跟儒生有脫不開的干係,加上孔鮒、孔襄等人的逃亡,也需要對外界做出表示,以正視聽,此事秦尚書令最為合適。”

“再則。”

“近日來,有御史查到些訊息。”

“言秦尚書令的行蹤之所以暴露,從而讓六國餘孽有了準備時機,就是因巡狩佇列中有方士洩密,臣認為,方士之案,同樣該歸於秦尚書令處置。”

“方士跟儒家都曾在博士學宮任職。”

“由秦尚書令來處置,臣認為最合適不過。”

“請陛下恩准。”

嬴政微微額首,似有意動。

楊端和反駁道:

“臣不贊成姚廷尉所言。”

“長公子的確深諳各種政事,但陛下早已委以重任,北疆之事固然重要,但遏制土地兼併同樣是大秦最為棘手之事,長公子既已經手一年半載,何以半途而廢?”

“臣斗膽說句大而不當之言。”

“北疆禦敵防患於外固然是國策,但土地治理更是重要,北疆只有秦民百萬,然天下受土地兼併之苦的可是足足有上千萬人,兩者相比,孰輕孰重,姚廷尉難道分不清楚?”

“長公子身為陛下長子,又頗受重用,再次關鍵時刻,豈能‘怯戰而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