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百二十一章:商埠租金和進口關稅(第2/2頁)
章節報錯
田稅三十稅一、商稅十五稅一,這個稅法的比例是中原王朝在新興時經常使用的,目的是藏富於民,好讓民間迅速富裕起來,從而快速的繁衍生息,在以人口數量標榜國力的古代王朝時期是最好的國策。
比如文景之治、貞觀之治、洪武之治、仁宣之治這些歷史上耳熟能詳的大治之世,國家稅法基本都是圍繞這個稅收比例上下浮動。
俞以豐亦是點頭表示認可,不過他在隨後加了一句:“本輔覺得,十五稅一的商稅還是高了些,為了刺激遼州的商品流通和商業繁榮,儘快透過商稅收入償還國債,本輔打算將商稅降低到二十稅一,即使是階梯稅制,封頂也不超過十稅一。”
二十稅一遞增到十稅一,這個稅收比例可是比中州還要少一大截。
廖克常微微蹙了下眉頭。
遼州這麼玩,就不怕大明的商人一窩蜂湧入遼州,將遼州的財富攫取一空嗎。
畢竟無論哪樣商品的生產,遼州的生產水平和數量都遠不及中州。
簡單來說,未來的二十到三十年時間裡,遼州的進口支出一定會比出口收入多,就形成了貿易逆差。
而遼州的商稅又比中州本土低,在貿易逆差下,遼州的民間財富會很快被中州商人掠奪一空。
俞以豐腦子糊塗了?
正迷糊著,又聽到俞以豐說道。
“不過,對中州商人運貨來遼州兜賣的商品,本輔要額外徵收一筆稅賦,稅比為商品本身議定價格的兩成到五成。”
對成品商品徵收進口關稅!
就像廣州、泉州海運司那般操作。
廖克常頓時明白俞以豐這麼做的用心。
降低國內商稅比例,抬高進口關稅比例,如此一來,中州的商人去到遼州販賣商品,價格必然因關稅的增長而被動增長,這樣一來,中州商品在遼州市場上的競爭力就比不上遼州本土商人的商品。
加上遼州本土商稅比例不高,大量的中州商人很可能會選擇移民到遼州經商,而遼州本地的百姓也會踴躍經商,快速繁榮遼州本地的商業領域。
俞以豐是聰明啊。
另外,抬高進口關稅,中州的成品商品出口到遼州就遠不如直接將生產工廠開到遼州本土,或者透過遼州本土的廠商進行代工生產來的划算。
比如絲綢絹布、瓷器、木材傢俱、酒水等,中州商人會把原材料送進遼州,再由遼州的廠商進行再加工,生產出來後入市場售賣,這樣就省卻了一大筆進口稅。
遼州本地會因此興辦大量的製造業,提供出大量的就業崗位給遼州百姓,起到富裕國民的作用。
廖克常低頭看看草綱,再抬頭看看俞以豐,苦笑一聲搖頭。
“俞閣老,這事下官自己不能做主了。”
“不用你做主啊。”俞以豐好奇反問道:“我遼州徵關稅是本輔和遼州內閣的事,需要廖司長操心嗎?”
廖克常頓時啞口無言。
這話說的,沒毛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