知道也懂,就是做不到。

知意而行難,知道和做到的鴻溝確實是難以跨越。

陳雲甫突然發現,最適合大明或者說中國眼下國情和時代發展的,不是什麼跨越時空的高科技、後現代主義思想,因為那些步子跨的太大,說扯著蛋可能都是一種謙虛,大胯都給磨沒了。

大明需要的,首先要把知道和做到儘量的統一。

也就是說,心學提及的知行合一,或許最適合大明這個封建王朝社會背景下的時代發展。

當我們都盡力去做正確的事,那麼任何事物的客觀發展規律就一定會誕生。

前提是,我們要有決心,要有恆心,要有信心!

“咱們提到的四勉,總結來說就是四個詞,廉潔、奉公、寬仁、勤政。”

陳雲甫做了一個簡單的總結,豎起了四根手指,這一刻,全場獨楊士奇一個人連忙拿出隨身攜帶的本子和筆。

現在成耀等人可算是明白楊士奇拎著的小盒子是做什麼用的了,感情一直裝著筆墨紙硯。

要不說人家是首輔的秘書呢,知道隨時記下領導的真知灼見。

“這四點中的前兩點,本輔覺得沒有必要再怎麼去說了,因為道理大家都懂,就只說說後兩點吧,何謂寬仁和勤政。”

成耀急的抓耳撓腮,看到楊士奇在那裡一個勁的埋頭苦記,他突然覺得自己就這麼光點頭好像確實有些左耳朵進右耳朵出的感覺,不太夠尊重啊。

好在楊士奇聰明,從自己隨身帶著的小盒子中又給成耀取了一套。

“常備的。”

成耀連忙接過,開始聚精會神等待陳雲甫接下來的講話。

“何謂寬仁,寬仁兩個字的字面意思大家都很明白,可具體如何去落實到行動上,讓行動和知道相統一卻不知該如何下手。

讓本輔說,這很簡單。

那就是儘量的去削減我們作為官的官威、官架子,儘量的控制我們做官的脾氣,收斂我們作為父母官的霸道,這就是寬仁。

民有訟而至官者,多以不忿之心而不得不訟至官府,民有怨,官府還要橫眉冷對,冷顏相待,甚至趕上縣令、知府什麼的脾氣不好、心情不好的時候還要打一頓殺威棒,久而久之,民還願意有事訟官嗎,他們不願意怎麼解決問題呢,靠自己。

或暴力襲殺、或私仇怨懟,無論哪一種,都極容易造成地方的混亂和對治安的破壞,因此,所謂的‘聖人不以聽訟為雅,而已無訟為貴’這種思想要今早的摒除出去,百姓偶生齟齬,頗多嫌隙,告至官府怎麼能叫擾亂治安、又如何能叫破壞人倫綱常。

百姓無知因其從未讀書,故而很多事不知曉其中道理,無法自行協商解決,這便需要了官府、需要官吏來處理,若是什麼事老百姓們都能自己解決的話,那還需要我們這些做官的幹什麼呢?

對於百姓的無知行為,我們應該以教育的方式來幫助百姓認知事物,而不是用恫嚇甚至大罵的行為去嚇退百姓,那樣,百姓永遠無法認知到自己的無知到底出在哪裡,認知都沒有,又如何去做到呢。”

羅家莊外的小樹林中,陳雲甫的聲音在響徹著,一大群官員靜靜聆聽。

而陳雲甫自己可能都忘了,就在他們背後不遠處的小河邊,一塊墓碑一個墳包正在那立著。

上刻著一行字。

‘慈母羅李氏、孝兒羅大牛之墓’

落款:

文淵閣大學士陳雲甫敬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