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百五十八章:政見不合、拔刀相向(第2/2頁)
章節報錯
腐朽不堪的元王朝固然被趕出了大都(北京),但元朝本身的元氣其實一點都沒有損傷。
遊牧民族政權的根基本就是在草原而不在中原,元朝國運不足百年便在於他們一直都在努力的維持著草原帝國之特性,這和之前的遼國、後面的清朝有實質性區別。
這也是為什麼徐達、常遇春北伐大軍剛剛到河北,元朝皇帝便帶著嬪妃、孩子、王公大臣匆匆離開,連抵抗都懶得抵抗。
元朝的將校士卒在洪武元年至眼下的洪武十九年之間,僅向大明投降的便足足超過三十萬!
這三十萬當然不可能全是蒙古人,很大一部分本就是漢人。
這還是隻是投降的,若是加上幾次北伐、收復雲南之戰中的俘虜,六十萬都打不住。
如此都是這條國策的功勞。
北元已經被大明給打服了,或者說打破了膽,大量的蒙古王公現在一見到明朝軍隊殺來,第一個選擇是逃,逃不掉就投降。
壓根沒有死戰的想法。
朱元璋嚐到了這條國策的甜頭,並以此倨為聖明,故而到了遼東這裡,決定一如既往的推行這條國策。
僅設遼東都司,卻對遼東的政務不過多插手。
一句話,在政治環境上,給到此刻生活在遼東的蒙古人以寬鬆優待。
弊政大矣!
遼東那片廣袤的土地上難道只有蒙古人和漢人或者高麗人嗎?
熟讀明史的陳雲甫清楚知道,遼東寬鬆的堪稱自治一般的行政環境,使得漢民族的同化天賦失去了用武之地,而且也讓遼東土地上大量的少數族群得以瘋狂繁衍。
最明確的一個例子:女真!
無論是野人女真還是北山女真、建州女真、海西女真,都是在這幾百年裡大量繁衍恢復元氣的、其他的還有諸如兀狄哈等族群。
幾百年的時間,這些遊獵或漁耕性質的民族都得以繁衍生息,反而是中原政權的漢族生存環境被大量擠壓。
這裡最直觀的例子就是軍屯衛所數量。
遼東都司剛成立的時候,軍屯衛所在遼東可謂是遍地開花,而等到嘉靖時期,遼東都司便已經名存實亡,到了萬曆後期,努爾哈赤逐步統一遼東各部女真,已經有足夠的力量集結出一支數量達六萬人的重灌甲、騎步等兵種齊全的八旗大軍和大明正面打一場規模不小的軍事會戰了。
那堪稱斷送大明一半國運的薩爾滸之戰。
想到此,陳雲甫開了口。
“殿下,遼東不能劃歸山東權管,山東距離遼東遙遙數千裡,所謂鞭長莫及,劃歸山東管和放任遼東自治無有區別,若是放任自治,百年後,遼東還是咱大明的遼東嗎。”
堂內,一群人都紛紛出言附和,只有詹徽跳了出來表示反對。
“通政使所言,是不是有些危言聳聽了。遼東如今剛剛平定,生活於此的大量蒙古裔民正可謂心神驚惶,若是劃分府縣,以我漢民習俗治之,只怕要不得多久遼東就要遍地反民了。
如此一來,豈不和陛下當年制定安撫外夷的國策發生衝突?將來我大明再次北伐,蒙古人見我軍便選擇死戰,於國朝有利乎?”
說到最後,詹徽還煞有其事的拱手向天:“這些年我大明之所以戰無不勝,全是仰賴陛下高瞻遠矚,聖明無過今上,通政使如此進言,終還是年輕智短了些。”
這個詹徽,就他孃的會搬朱元璋出來給人扣大帽子!
陳雲甫氣的怒不可遏,不過他現在的城府已然深沉許多,不會當面和詹徽死磕,那豈不是說自己比朱元璋要聰明?
打擂臺,哪能自己親自下場。
有的是門下生徒。
這不,董倫第一個站出來。
“此一時彼一時,詹御史說的話才是危言聳聽,什麼叫一旦劃分府縣,遼東就會遍地反民?聽詹御史這意思,我大明朝的國治、吏治、法治在詹御史眼裡就是如此不堪和腐爛嗎!
那下官倒還真得好好問問詹御史,為什麼如今天下鹹歌盛世,那是因為聖皇在位,如今上有聖皇、太子,下有清官、廉吏,加之聖人德化教諭,遼東怎麼會處處反民!”
不就是比誰更會扣大帽子嗎,挑出你一句語病,董倫也是毫不客氣的回扣過去。
政見不合,必須拔刀相向!